《玛法达看世界》读后感1000字
- 2021-02-05 18:37
- 读后感
- 作者:小编
- 来源:网络
作者:龙凤使者17
足球、探戈、玛法达,作为西班牙语世界里最著名的小女孩、如今阿根廷旅游业最可爱的代言人,玛法诺的形象在阿根廷,甚至智利、秘鲁等拉丁美洲国家随处可见。
布宜诺斯艾利斯市智利街371号——季诺创作玛法达时居住的地方,也就是玛法达的家,每天都有排队等待拍照的游客。
玛法达,这个出场时设定为6岁的小女孩,生活在20世纪50至60年代阿根廷一个中产阶级家庭,最初是季诺按推销曼斯菲尔德系列家用电器的广告公司的要求,模仿查尔斯·舒尔茨的《花生漫画》等形象,在1964年塑造出来,并以M字母为开头为其取名为玛法达。季诺翻看了大量的《花生漫画》,并承认自己受到了查尔斯·舒尔茨作品极大的影响。安伯托·艾柯认为玛法达和查理·布朗分别代表了来自南北半球的被世界忽视的孩子的声音。
阿根廷得益于丰富的自然资源,20世纪初,传统阿根廷家庭都有着满足物质需求和社会地位的简单理想,孩子小学毕业后能够获得一份收入不错的工作,从最底层做起,再慢慢晋升。在欧洲深陷一战泥潭之时,这里吸引了源源不断的来自西班牙、意大利的移民携家带口地定居。
这种简单朴素的理想在1930年9月6日被彻底击碎,一场军事政变结束了阿根廷69年的宪-政时期,阿根廷进入了一个恐慌的年代,整个二十世纪阿根廷共发生了六次军事政变,分别在1930年、1943年、1955年、1952年、1966年和1976年。在国内文人政府和军人独裁的反复争斗,与世界冷战白热化的背景下,持续的恐惧与人权暴力让坐拥得天独厚自然资源的国家,陷入了长久的经济泥潭中。
季诺说,每个人是他所处时代的产物,而不是他的国家的产物。从这可以看出,玛法达标志性的愁眉不展、一脸错愕的表情和似微风吹过、不着痕迹的吐槽与控诉,针对的不只是自己的祖国,更多的是这个世界和全人类。
玛法达除了整日为天下事忧愁,还不爱喝汤。好像只有这种执念才证明她还是一个没长大的孩子,但其实关于这一点有很多解读,据说阿根廷人认为小孩子喝汤会长得快,玛法达对喝汤十分抗拒,表示她不愿长大成为大人。
还有分析认为,汤影射了阿根廷当时的军事统治,象征着压制,是一切不得违背的严格规定,正是这些规定和义务夺走了人们的自由。我倒觉得,一个讨厌某种食物的孩子,会在每个让人厌烦的餐桌时光里,把它想象成恶魔怪兽,不断编造出它的可怕故事。
看玛法达和她的朋友们的言语,常让我感受到一种探戈的神韵闪耀其中。探戈歌词多使用俚语,其中描绘的世界丰富多彩,总基调则是尖锐的现实主义,在其中还存在着一种道德观,这种道德观对资产阶级和贵族阶级的要求比对工人阶级和探戈起源的无产阶级的要求要高得多。探戈中存在着一种固有的悲悯,但当人们去那些有探戈音乐并可以跳舞的地方时,他们并不是去那里诉苦,更不会在那里制造悲伤。相反,他们应该是要远离痛苦,远离残酷的现实,去寻找日常生活中无法获取的快乐。
从小就喜欢披头士乐队的玛法达,不知道是否也喜欢探戈?长达后会不会去写探戈,她会怎么书写贫困?如何谈论自由?对性别话题有什么看法?面对今天的世界还有什么想说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