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六记》读后感书评

  • 2021-02-05 03:13
  • 读后感
  • 作者:小编
  • 来源:网络

  《浮生六记》读后感精选书评

  导语:初读沈复的《浮生六记》,竟有许多感动。依然是太容易感动的人。下面是语文迷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浮生六记》的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浮生六记》读后感优秀范文【1】

  《浮生六记》是一本自传体小说。文章写得坦率真实。不论是哪一章,都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人文情怀。《浮生六记》,分为《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后两记疑是伪作《中山记历》和《养生记逍》。四记穿插相联,所记所叙虽然都是日常琐事,平淡无奇,然情真意切,一点没有忸怩作态,更无学究之气,惟是灵秀冲淡,读来如一缕嫣然清风徐徐拂面。

  沈复,字三白,清乾嘉年间苏州人,出生于衣冠之家,父亲幕僚一生,先是生活小康,尔后家道中落。虽是平民百姓,没有功名,却是个多才多艺的知识分子。家计清贫,有段时间甚至是饥寒交迫,他和妻子陈芸却志趣高尚,情投意合,始至不渝。他们吟诗,作画,郊游,聚友,烹肴,兴趣昂然,意兴飞逸。而后来,终于因为封建礼仪家教之害,历尽坎坷,最终天人永隔。芸死后,三白“从此扰扰攘攘,又不知梦醒何时耳”。

  书中记录着作者一生经历的起伏坎坷,悲欢离合。散发着感性色彩的文字,使我仿佛置身于当时的社会,体味着世间百态。沈复得双眼始终瞄向自己的妻子芸娘,这位中国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人。她的聪慧,襟怀,气概和痴情,不得不让读者“阅而心醉”。是看“一身素淡”何其娴雅,口授成诵,何其颖慧,顾盼神飞,何其缠绵,太湖纵目何其豪迈。与红楼梦大观园中的女儿相比,芸娘比黛玉柔和,比宝钗淡雅,比探春体贴,比湘云豪爽,比妙玉多一份人间烟火。于当今的时尚女郎相比,芸自是多了一份内涵,淡雅,一份矜持。却不料这样一位佳人中道凄然长逝,空流下两行痛泪。

  芸虽思想高超,却在处理人事方面,仍有欠缺。大家庭的弊害尽人皆知,小夫妻的恩爱往往成为遭妒之由。沈家的家教礼仪很严肃的,父母,兄弟媳妇都住在一起。初始,芸娘处处小心翼翼,后来渐渐放松了,在公开场合也和三白并起并坐,当然就有人看不顺眼,慢慢起了闲话。

  有一年,三白随父亲在外任职,沈父说芸能笔墨,就代沈母写信。后来家中有了些闲言,沈母以为芸写信不清楚,就不让她写。沈父怒道:“想汝妇不屑代笔耳!” 芸怕沈母不高兴,便不解释。超然大度的芸娘,独在家事上唯唯诺诺!可见封建家教之害人啊!

  就篇幅所占的比例来说,《浮》应该是快乐、幸福、积极的,这些都应和了我曾经的人生观:充满光明的人生。然而就是那只占了六分之一篇幅的“坎坷记愁”,改变了我的看法。开篇的“闺房记乐”和“闲情记趣”所描写的夫妻恩爱,欢乐融洽,使我的心情十分舒畅,也再次让我充分的看到了生活的光明,“耳鬓相磨,亲同形影,爱恋之情有不可以言语形容者”,这是怎样的幸福生活!也许就是因为这太快乐,太幸福了,所以当我读到妻子芸“受责于公”、“失爱于姑”后与作者四处流浪,最终客死异乡时,我的眼泪无可抑制的流了下来。

  生活在今天,我不会经历战乱、饥饿、孤苦,但谁能保证,我不会遇到其他的不幸吗?疾病、失去亲人、没有工作……这并不遥远,每天都有那么多人躺在医院的病床上,奔波于各类人才市场。显然,我的人生观过于理想化了。对人生中的挫折和困苦,我料想的不够充分,不够深刻。想来这也是我过去多次失败的原因所在一一忽略、轻视了事情的困难面,过分乐观,冒冒失失,失败后又没有及时总结经验,只是一味地将过失归咎于客观原因,从未检查过自己的错误。重新打开《浮生六记》,看到“闲情记趣”,再看到“闺房记乐”,沈复在经历了妻死子散后竟然依然能有一份品味生活中精细微妙之美的心,实在令我感慨,快乐是什么?痛苦又是什么?我想也许就是以一份宽容恬淡而又有情趣的心,去接爱生活中将要到来的一切吧。

  我想我已经明白了我以前对于生活的过于肤浅的理解。那么我能做什么呢?改变我的人生态度,在做事前全面的考虑,无论是好的情况还是最坏的情况。困难挫折破坏了生活的快乐,但我们可以将它转化成另一种快乐,我们不仅要自己战胜困难,也要尽我们所能帮助他人,为他人创造快乐与幸福。

  《浮生六记》读后感优秀范文【2】

  对于古代史我所能了解的仅仅是教科书上关于王侯贵胄,忠杰烈士们的板正历史,而对于生活在当时的普通百姓的生活却所知甚少,读这本册子算是大大满足了我的好奇心。

  浮生六记现存四记,分别为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剩下两记遗失。清朝乾隆时期距今已有数百年,作者的书写却并未因时代相隔久远而艰深难懂,既没有生拗的文言文,也没有晦涩的哲理,有的只是简单的白话,恰似闲话家常,笔触的自然、纯粹宛如浑然天成的水晶,让人能洞穿作者的内心,仿佛透过他的眼穿越回清朝过了一回普通人的生活。作者算是我接触的第一个古代普通读书人,作为现代社会普通读书人的我曾经想象古时普通百姓的思想和生活是如何如何的。对于那个时代,我脑海中的他们更多的是封建,愚昧,朴实,逆来顺受的黑白画面,毕竟开化的是少数,更多的`人则在大时代的洪殇中随波逐流,但是作者却让我看到了血肉,看到了色彩,他就像我身边的普通人一样,有着幸福,乐观,痛苦,无奈等各种思绪。

  第一记闺房记乐,妻子芸温良贤惠,孝敬公婆,体贴丈夫,照顾家庭。既上得厅堂,晓诗书、懂风月,极尽所能满足丈夫的风流雅兴,又下得厨房,在家里困难的时候靠自己的女红养活一家人。同为人妻的我不禁心虚不已,这差距可不是一星半点的大啊,也难怪让作者自叹不如,那个时代对女性有如此高的评价也是少之甚少,娶妻如此,夫复何求!丈夫对妻子也是百般疼爱和尊重,携妻子沧浪亭赏月,萧爽楼避暑,观太湖,懂得欣赏妻子的美好,同情她的苦难,即便是妻子重病在身也不舍不离。夫妻之间融洽的感情就算放在当代也是极其难得。

  第二记闲情记趣,闲来常与妻子在家中侍花弄草,没有钱买的时候,便自己钻研摸索,想着法子做,就地取材,增添生活情趣。书上详细记载了盆景,假山等的制作方法,如果闲有时间可以自己在家依此方法做个摆放家中,彰显风流。

  第三记坎坷记愁,作者一生历艰难无数,早年因妻子与父母关系有裂痕被赶出家门自立门户,由于工作的不稳定,使得境遇也急转直下,四处寻求接济渡日。人到中年因妻子久病不愈,生活更加困难,入不敷出,常独身一人四处艰难谋生,不久妻子病故,遭遇巨大打击。紧接着父亲病故,连父亲的最后一面也未见到,作者陷入万分痛苦和深深的自责中,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幼子暴毙而亡,与爱妻唯一的儿子随她而去。这一系列的打击于我而言像万劫不复的深渊,那一刻连呼吸都是沉痛的吧,今后迈出的每一步也都是带着刀尖扎在心里的痛吧。钦佩他背负着沉痛继续走下去的勇气,这是常人难以做到的。现实总是会任性的塞给你许多痛苦和无奈,没有太多伤感缅怀的时间,任你多委屈也只能将自己的心情深埋心底继续前行。

  第四记浪游记快,读书人喜欢寄情于山水之间,怅然于天地之外。在四处谋生之余,他依然保有性情踏遍名山大川苦中拾乐。作者三十年游历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北至北京,南至广州,东至崇明,西至华山,这些地方不仅记录了作者的足迹,更记录了他一生的颠沛流离。书中对景色及风俗人情的描述十分具体形象,他去过我的家乡--江西,上过滕王阁,去过梅岭,还来过杭州游过西湖。从他字里行间的描述中,我心里一边想象着它们数百年前的样子,一边默默对比着那些景色的变化,沧海桑田不也正是如此。比如当年的滕王阁早已今非惜比,滕王阁几经损毁并于近代才被重新选址修建。有些神工鬼斧的景致也在这数百年时间中因各种原因消失殆尽,此情此景心中略有遗憾。对于自然人文的保护依然任重而道远。

  相比古人,我们幸福太多,至少温饱问题早已解决,可以随性追求自己的大理想和小幸福。相比古人,我们承受能力太弱,作者经历的任一一桩磨难可能足以将我们压倒。我们是应该庆幸自己生在现代衣食无忧却冷漠自私,还是应该历经磨难但依然有心去发现身边的美好。

  《浮生六记》读后感优秀范文【3】

  看京剧《浮生六记》是被散文《浮生六记》中缠绵浪漫的情趣吸引过来的,关注散文《浮生六记》又是被曾经初中的一篇古文《童趣》吸引来的,层层吸引,估计就是这个道理吧。

  沈复的文笔清新婉约,其笔下平实却又充满情趣的居家生活让人不禁对这个两百多年前的暖男充满了好感。不知京剧中的沈复又是怎样的风采呢?

  开始还以为京剧也是讲沈复与其妻芸娘的故事,看了介绍才发现,故事讲的是一个歌妓本想诱骗沈复钱财,不想却被其《浮生六记》中所记爱情所感动,并与作者双双投奔海外仙山。很美的故事,没有情调的讲,这可以算是《浮生六记》的续写吧。

  虽说自己并不懂京剧,但这也不妨碍咱看戏,有字幕解说,咱看的是角,听的是音,赏的是剧情。北京京剧院真的是非常用心,做的剧目介绍非常精致,而且5部戏剧介绍都做成精致的书签,给观众作纪念,很暖心!

  看剧时,很容易就被精彩的剧情和演技高超的演员吸引住了。小丑王二达到不轨目的,高价请歌妓喜儿诱骗沈复说出海外仙山的情况,小丑俞六更是插科打诨,不时来两句“朝阳群众”“打手机”之类的穿越词汇,陡增几分笑料。两位主演可以说是扛起了整晚戏曲的大梁,张凯扮演的老生声音浑厚、颤音悠长,颇显实力;旦角朱虹扮演的角色时而温婉的芸娘,时而颇有心计的喜儿,时而病入膏肓、却还割舍不下沈郎的多情女子,各个角色都入木三分,唱腔柔婉动人,声音绵长无破音,听两位主角的唱腔,真是一种享受!

  剧情方面,编剧独具匠心,编出一个本本来被雇来诱骗沈复的歌妓喜儿,被沈复对芸娘一往情深的痴情打动,与沈复双双奔赴海外仙山的故事,很有创意,据说该剧已经演了十年了,真是有生命力。可是,看了剧情介绍,再看剧本身,发现现场观剧内容跟剧情介绍又有点小出入。剧情介绍说沈复与歌妓喜儿双双投奔海外仙山,故事的结尾却是一心想升仙的王二没有追上二人,趴在船边上往下看,还说自己是旱鸭子,不敢跳下去。为何要跳呢?莫非沈复与喜儿不是去仙山,而是一起跳海殉情了?这点没看明白。

  还有一处也不是很明白,故事开始说沈复靠贩卖芸娘所绣织物度日。至此芸娘已经离世十年了,难不成这十年一直是靠卖芸娘的绣品度日,而且还颇得小财?如果是这样,那芸娘当初怎会穷困潦倒,因为没钱看病而凄惨死去?而且,纵然芸娘心灵手巧,留下绣品诸多,睹物思情的沈复如果不是穷的揭不开锅,怎么能忍心卖掉爱妻吐血而织的绣品呢!

  最让人遗憾的是如此显示演员高水准功力的京剧,观众寥寥可数,虽说是小剧场,连一小半的座位都没坐满,着实让人揪心。现在的剧场行情,戏剧不如话剧,话剧不如电影电影不如真人秀,彰显演员实力的精彩戏曲,叫好不叫座,着实是现在戏剧界的尴尬。可贵的是演员一丝不苟,对得起观众,对得起他们热爱的艺术。向他们致敬!

相关故事

精彩评论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