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传读后感3000字

  • 2021-02-05 02:10
  • 读后感
  • 作者:小编
  • 来源:网络

  腾讯传读后感3000字

  腾讯传读后感3000字

  顾强

  吴晓波写《腾讯传》从2011年开始着手,2016年截稿,前后用了5年时间,走访了腾讯60多位各级管理者。

  作者在序言中写道

  裂变中的互联网经济仍然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由此造成了观察和定义的困难。这如同没有一个摄影师、画家或者记者,可以准确的描述乃至定格一座正在喷发中的火山。

  因此,吴晓波放弃了“宏大叙事”和“原理架构”,而把更多的精力专注于企鹅帝国发展过程中细节的挖掘和铺陈上。

  由于每个人经历不同,看完一本书所能得到的共鸣和感悟也不尽相同。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看完《腾讯传》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大学与创业

  大学时代的经历对个人以后的发展影响都会比较大。马化腾在大学里面就自己钻研C语言和DOS下的图形化编程,是大学机房里面的“捣蛋”高手,经常用程序把电脑锁死,霸占电脑。

  马化腾班主任说,每次她巡视宿舍,马化腾和张志东都在看书或者操作电脑,而其他同学由于没有电脑,都在闲聊或者做其他事情。

  正是这些积累,马化腾大四实习的时候就实现了一个图形化界面的股票分析系统,并以5万元的价格卖给实习的公司。1993年,5万元相当于一个大学毕业生3年的工资,还是相当可观的。

  联想到我自己的大学生活,我是1995年上的大学,我们有5个同学组建了一个计算机兴趣学习小组,对于学生来说,当时电脑还是很贵,好在南京珠江路有电脑租赁业务,于是我们就用租的方式,搞来几台586电脑。也正是大学的这个经历,我毕业后选择了程序员职业。

  腾讯5个创始人中,4个(马化腾、张志东、许晨晔、陈一丹)都是高中同学。同学之间的互相信任,加上能力上的互补是很容易一起来创业的。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在瞎想,我们当时兴趣小组的5个人,性格和能力也是互补的,如果有人提议一起创业,或许还真能作出点改变世界的大事,哈哈。今年上半年在一个公司内部培训中,讲师要我们现场给最想感谢的人发一个短信,我当时第一时间就想到了带我们兴趣小组的黄水清教授。借写这篇文章的机会,我想再次对黄老师表示感谢。好的老师、好的同学是终身的财富,一定要好好珍惜!

  创业的起点一定来自于平时的积累,或许是大学时候做的一个系统,也或许是工作一段时间后对一个行业的沉淀。

  1998年马化腾找张志东提议创业,要做一个“无线网络寻呼系统”,正是基于他在寻呼行业的积累和洞见。当然,真正开始创业后,最终的发展方向可能跟计划相差甚远,重要的时候先找到一个发力点,开始做起来。1998年寻呼机市场,确实是如日中天的时候,没想到没过几年,这个市场就彻底的消失了。开发OICQ(后来改名QQ)只是腾讯开始创业后的一个副产品,当时谁也没有想到,腾讯日后会基于QQ建立了这么庞大的企鹅帝国。

  二、业务增长与能力成长

  OICQ刚发布上线的时候,非常受欢迎,系统设计容量很快就不能满足要求。

  创业公司没钱,不能像财大气粗的电信服务商那样,可以通过堆服务器来解决应用性能欠佳的问题。因此,需要程序员从应用、服务器角度尽最大努力来优化、调整。

  因此,开始几年QQ运行经常告急,负责后端开发的徐刚武,就在离公司只有400米的地方租了房子,有问题可以立即赶到公司去处理,一住就是好几年。

  另外一个程序员李海翔回忆说:

  “有好几年,我们都不敢去游泳,生怕在那个时候收到故障消息。”

  曾担任支付宝资深DBA的冯大辉先生分享,在支付宝上线之初,他们是直接睡在公司,有问题爬起来就处理。

  正是这样炼狱般的磨砺,让腾讯或者阿里的技术人员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核心能力。

  联想到我自己的经历,在公司上线一个核心业务系统的时候,在现场每天写程序到凌晨3、4点。事后总结,这段时间也是自己成长最快的阶段。

  随着业务的增长,很多时候会出现系统容量与业务发展不匹配的情况。这个时候就需要一面救火,一面考虑系统架构优化。对于程序员来说,这个时候往往接近崩溃的边缘,会时常怀疑自己是否还能撑得下去。最困难的时候,也是个人成长最好的时候,可能有些人一辈子都遇不到这样的机会,如果你碰到了就好好珍惜吧,哈哈!

  三、微创新与用户体验

  腾讯从一开始就饱受质疑:模仿而不创新。其实,刚开始的时候,中国互联网产品,都没有太多的核心技术的创新,大多是学习和模仿美国同类产品。在模仿的同时,如果能够结合中国的实际应用场景,进行局部的微创新,可能就能获得很大的成功。

  说一下OICQ对ICQ的几点微创新:

  在1998年,美国中产阶级家庭电脑已经很普及了,ICQ用户信息和好友列表设计在客户端,美国网民并没有觉得不妥。当时中国网民主要还是通过网吧来上网,需要频繁的切换电脑,如果好友列表放在客户端,会非常不方便。因此,腾讯把用户信息和好友列表都搬到了服务器,避免了用户信息和好友名单丢失的烦恼。张志东日后回忆说:

  这个技术难度其实是不大的,关键是我们把它当成最重要的事情来看待,适应了当时中国的上网环境。

  1998年,中国大部分用户还是通过电话拨号上网,网络速度非常慢。美国的ICQ体积有3M多,下载需要几十分钟时间。

  考虑到中国的网络环境,腾讯OICQ的第一个内部版本只有220K,小到连马化腾都不相信,以为运行依赖的动态链接库没有打包进去。用户下载只需要5分钟,这就大大降低了用户下载尝鲜的压力。

  另外一个微创新,OICQ采用了UDP协议,而没有TCP协议,虽然技术上实现难度加大了,但是大大节省了服务器资源开销,使得单台服务器可以支持更多的客户端。

  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如果能够从用户体验出发,一定能够找到代价很小,但对用户很有价值的微创新。

  举一个我自己的一个例子,我曾经负责的业务系统有一个模块运行很慢,用户敲回车后,需要一个漫长的等待(超过1分钟)才能进入一步。分析后发现是由于后台查询语句使用了两个以上大表关联所致。经过优化,速度提升超过了100倍。这个优化技术代价很小,甚至都算不上微创新,但是对于实际操作的用户,带来的价值却很大。

  四、吃自己的狗粮

  洪波(keso)在他的微信公众号写了一篇题为要不要吃自己的狗粮?的文章。对吃自己的狗粮做了如下定义:

  英语世界有句俚语:“Eating your own dog food.”汉译为“吃你自己的狗粮”。后来这句话被IT行业采用,表示对使用自家产品的.强调。

  一个公司的基因跟创世人的基因有很大关联。马化腾自陈是“一个不善言辞的人”,他用以推动迭代进化的办法,就是亲自参与几乎所有产品的研发,然后用邮件的方式下,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吴晓波曾请教马化腾:“那么多的产品,你是怎么做到了如指掌的?”。马化腾回答主要集中在3点

  自己用产品。发现产品的不足,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天天用你的产品。我们的领导不仅仅要安排下面的人去做,而且一定要自己做,这些不难,关键是要坚持,心理一定想着‘这个周末不试,肯定会出事’,直到一个产品基本成型。

  潜水收集用户反馈。通过社交媒体,论坛等主动出击,哪怕再小的问题,解决了也是一件大事。

  主动监控:比如产品运行慢,用户不知道具体原因,就是感觉慢。这个时候需要利用监控工具,收集运营数据,主动优化。

  在马化腾的推动下,腾讯形成了一个”10/100/100法则”,产品经理每个月必须做到10个用户调查,关注100个用户博客,收集反馈1000个用户体验。

  在实际工作中,作为一个产品或者系统的负责人,如果自己高高在上,不亲自使用自己的产品,有时会存在很大的风险。张小龙2006年受命重建QQ邮箱的时候,开始没有参与产品的设计,导致第一版出来的系统用户体验很差。用他自己的话说

  “并入腾讯的前两年,我觉得自己应该当个管理者,产品的事情就让设计团队人去做就行了。说老实话,我个人没有太关注它的体验,几乎很少参与到产品的设计中,结果出了大问题。”

  2006年10月张小龙重回一线,亲自把关QQ邮箱的每个功能体验,很快扭转局面,QQ邮箱获得了空前成功。后来微信的研发,也沿袭了QQ邮箱的成功经验。

  作为一位产品经理、程序员,我们所研发的产品就像我们自己的孩子,如果能够站在用户的角度,多使用自己的产品,多观察,多思考,小步快跑的快速迭代,一段时间后,我们产品的口碑就会建立起来。

  啰啰嗦嗦写了这么多,主要想把自己阅读完《腾讯传》的一些心得体会梳理一下,如果这些文字对你也能有所启发,那是最开心的事情了。

相关故事

精彩评论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