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经》读后感

  • 2021-02-04 15:17
  • 读后感
  • 作者:小编
  • 来源:网络

  《宗经》读后感4篇

  《宗经》读后感

  文驰

  该篇开端作者承接上文,认为说明天地人三才其中恒久不变的道理的书籍叫做“经”,对“经”做了定义。进而立论:“经”不仅深刻地阐述自然之道,而且极致地体现了文章的章法,是文章章法的骨髓。

  后面作者并没有立即证明“经”是怎么样做到极致地体现文章章法的,而是对孔子推崇一番。《三坟》、《五典》、《八索》和《九丘》这些上古书籍,因为年代久远,失去了价值。是孔子考定删述,让古代经典重新焕发新生。

  私自揣测作者这里的意图是在痛斥时弊,对孔子或者说儒学经典最佳的赞扬,就是对浮华文风最严厉的批判。

  后面作者才开始分述五经,剖析五经文义,进而引出自己的观点,认为五经分别形成了二十种不同的文体,是这些不同种文体的根源。因为五经讲述的内容和涉及的内容的不同,所以演化的文体也各不相同。但每四个为一组,一组之间的文体又是相近的,能明显看出来各自的渊源。读到此处,可见作者对五经有多么熟悉,不仅能以短短数语讲清楚每一经的要旨,还能发现其中的文脉,更成功地将我说服,让我对五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必要阅读研习一番。

  篇末,作者终于说出了自己作这本书的比较重要的原因,就是刚才说的针对当时的文风进行一个批判和引导,希望人们回归“正统”,重新学习五经雅正的文风。

  想起之前读过王阳明的《尊经阁记》一文,看似意旨相同,实则各异,两个人都拿经典作为自己言说的依据,根据进入的角度不同,都在为自己找说辞,这就是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当然,如果你连哈姆雷特是什么都不知道的话,心中自然也不会有一个哈姆雷特的样子。所以,对经典的细读是毕生的事情,一刻不能怠慢。

  《宗经》读后感

  苑杨

  《征圣》一篇是论述文所处的社会整体文化背景要符合圣人的思想和言论,《宗经》一篇将论述范围缩小到文学写作,刘勰从文这一范围推举了具体作品的典范,即“五经,”他认为“五经”是文章取之不尽的写作源泉。

  首先,“五经”的地位极其重要,是“三极彝训”,即讲述天、地、人三者中恒常不变的真理。而且“五经”历时弥远,内容高深卓绝,是文章的典范。

  其次,作者分别介绍“五经”的特点,并指出各自对后代不同文体的影响,举例说明“五经”是文章的源泉。这里刘勰较为“推崇”五经的作用,除了他笃信儒学的学术背景和信仰之外,我认为还有现实的因素,他认为当时的文风沿袭了“楚艳汉侈”的弊端,只能用儒家传统文学观念来匡正,也许有些矫枉过正。但是当弊端太过严重时,这样坚决的矫正方向也是有必要的,只有方向正确了,之后才能逐渐找到形式与内容的平衡。后边的朝代也有很多作家在纠正时弊的初期会有矫枉过正的表现,但他们探索文学前进方向的努力是最可贵的。

  最后,刘勰归纳出文章以经书为楷模而进行写作所必须具备的六项准则,即“情深而不诡”、“风清而不杂”、“事信而不诞”、“义贞而不回”、“体约而不芜”、“文丽而不淫”,这是刘勰写作和评价文章的标准,也是他匡正时弊的具体要求。他在其后说扬雄以玉不琢不成器的'例子说明“五经”一定要有文采,也证明了文不仅要符合道,还要有文采,由此才能达到“道”与“文”的统一。

  《宗经》读后感

  初雪

  《宗经》较之上一则《征圣》,刘勰立论范围显然缩小了。《征圣》指出作文须征验于“圣”,取法乎人文,着重从整体上来谈圣人之作的特色以及立言的指导性意见;而《宗经》则从“论文必征于圣,窥圣必宗于经”(《征圣》)中取“五经”为重点来解读其特色和价值,提出“文能宗经,体有六义”之说。

  本篇行文是针对“励德树声,莫不师圣,而建言修辞,鲜克宗经。”这一现象,世人在勉励德行和建立声名方面学会“师圣”,但在行文修辞方面却不知“宗经”。而“征圣”也需以经书为宗。于是,文章首先从概念入手,解读何为“经”、“经”所包括的书籍以及总体特色。在刘勰看来,“经”是“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也就是经久不变的圣人之道;并推出“五经”。这些经书具有“义既埏乎性情,辞亦匠于文理”,“故能开学养正,昭明有融。”刘勰好用比喻,又以“墙宇重峻”和“万钧洪钟”来表达圣人之理的高深。

  其次,刘勰分论《易》《书》《诗》《礼》《春秋》“五经”的特色,主要是从“显”“隐”两方面,并将《春秋》和《尚书》作对比。《春秋》文字明了,用意含蓄;《尚书》则文辞诡异,道理明畅。这正是“圣文之殊致,表里之异体者”,不同的表达方式,造成文字的内容与形式之间呈现不同的面貌。刘勰以树为喻,内容与含义好比是大树的根与叶,经书“辞约而旨丰,事近而喻远”;对读者而言,“往者虽旧,余味日新,后进追取而非晚,前修文用而未先”。

  接着,刘勰分析论、说、辞、序等文体的来源,提出“文能宗经,体有六义”之说。他认为,这二十种文体渊源于五经,而经书给后世树立了榜样,为文体的发展开拓了领域,“所以百家腾跃,终入环内者也。”继而指出以经书为宗,所作之文的六种特点:情深而不诡,风清而不杂,事信而不诞,义直而不回,体约而不芜,文丽而不淫。这六种特点体现出中和之美,力求寻找一种平衡;并且指出作文的各个方面,情深、事性和义直倾向于作文思想;风清、体约和文丽分别指的是风格、形式和语言特点。刘勰宗经之说,固然有其道理,但有些过分推崇,并不像这里的六义论尺度的把握更合适。

  《宗经》读后感

  曾洁

  《文心雕龙》一方面推崇华美文风,一方面却高举“宗经”大旗,将《易》、《书》、《诗》、《礼》、《春秋》奉为大宝。作者认为它们是《三坟》、《五典》、《八索》、《九邱》之后的恒久至道和不刊鸿教。在此基础上,本章进一步讲解了每一部经书的特点和成就,并具体分析了其对不同文体的重要影响。作者认为文能宗经,文体就会有六种突出的特点:情深而不诡,风清而不杂,事信而不诞,义直而不回,体约而不荒,文丽而不淫。

  看到“宗经”二字,心里其实还挺犹疑的,古今文学概念应该有不小的差异,当时的文学应该包含了很多实用性的文体,因此有可能“五经”能够被运用到写作中。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学观念不断成熟并最终独立,实在有点难以想像如何来运用它们。我作为一个现代读者,只能就个人的阅读体验来分享一下。

  《宗经》所列举的文本中,《易》应该算是哲学类著作,尽管文中立象以尽意的观念非常有名,,但对审美性的文学来说,可以提供的模本其实很少,不宜少年读,老来翻阅更为合适。《尚书》年代久远,完全提不起勇气拿来读,料想语言方面应该已经有隔阂了。《诗》采自民间,虽然也有语言的问题,但抒情性和审美性都足以打动现代读者。值得注意的是,版本的问题很重要,因为到了现代很少有人能抛开注释来理解诗文的含义了。刚开始的时候,可能要花更多的时间在字句的理解上面。熟悉了注释之后,反复朗读,对文本了解得多了,就能游刃有余地去感受其中的情感。《礼记》中有《乐记》一章,试着读过,其中的乐礼和政教关系论历来被学者所重视,但还是更像政论文一些。《春秋》是中国文学的大宝库,后世从中汲取了很多养分,值得一看,但本人看完忘得比较多,因为“春秋笔法”有时实在难免“质木无文”。

相关故事

精彩评论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