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的旅程》读后感

  • 2021-02-03 10:07
  • 读后感
  • 作者:小编
  • 来源:网络

  《一生的旅程》读后感2篇

  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生的旅程》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生的旅程》读后感1

  这本书是迪士尼的ceo罗伯特艾格的自传,讲述作者的成长历程,工作经历和历任迪士尼ceo15年期间把迪士尼发展壮大的故事。

  罗伯特艾格出生在纽约一个普通的中产阶级家庭,大学毕业后(伊萨卡学院),从abc一个小职员干起,做到abc的执行总裁,94年abc被迪士尼收购,艾格跟着到了迪士尼。

  罗伯特艾格20xx年竞选ceo时,当时迪士尼的情形已经不太好,94-xx年的十年间没有推出特别成功的动画片,与皮克斯的合作也矛盾重重,内部决策机制僵硬(各事业部负责人没有决策权,权力都在总部一个叫战略分析部的部门)。前一任ceo迈克尔艾斯纳在就就任的前十年(84-94年)非常成功,后十年建树一般,和董事会的关系一度很僵硬。此时的艾格已经在迪士尼工作了近十年,很多董事会成员包括外在的分析师都认为艾格是迈克尔的嫡系,对他也不是很满意。艾格以“过去的已经过去,未来才是重要的”为着眼点,提出“打造高质量内容、拥抱科技、全球化”三大方向为发展战略,竞选的过程很艰辛也很磨人,但作者最终赢得董事会信任,20xx年当选ceo。

  当选后,艾格先是修复与乔布斯关系(皮克斯),后面几年分别收购了皮克斯、漫威动画、卢卡斯影业(星球大战),打造成了全球ip老大哥,20xx年又成功收购了默多克的福克斯影业等资产;当选后,艾格就撤销了战略分析部,把决策权下放到各事业部,内部的工作效率、活力都明显提升,内部的企业文化也变得比较人性化,宽容化。科技端,20xx年推出espn+,Disney+等;全球化是真正对海外重视,以前是点状的,之后是系统化的布局。

《一生的旅程》读后感2

  这周分享一本轻松一点的书,迪士尼CEO罗伯特·艾格的自传《一生的旅程》。这本书中作者根据自己的成长历程介绍了不同阶段的成长故事,其中穿插着作者认为最有价值的收获或思考。整本书叙述为主,需要思考的部分相对较少,所以读起来很轻松。在书的最后,作者对自己的领导力原则进行了总结。

  在这篇文章中包含两大部分,一是介绍一下迪士尼强大的IP库,初看之下被震惊了;二是介绍一下个人感触比较深的几个领导力原则,以及由此引发的职场反思。

  迪士尼的IP有多强大,先来罗列一些电影的名字《玩具总动员》、《海底总动员》、《赛车总动员》、《美食总动员》、《复仇者联盟》、《黑豹》、《星球大战》等等,这些耳熟能详的大片的版权全部归属于迪士尼。观看其中的每一部影片,或者是一次视觉的震撼,或者是一次精神的放松,或者是一次家庭的欢聚。

  看着这些名字,深深感到迪士尼的内容库之强大,由这些内容衍生出的电影及其周边能够带来的短期和长期效益,超出了我的计算能力。虽然这些IP都是通过收购得到的,但作者为什么能够做出这样的决策就非常值得思考了。打造高质量品牌内容,是作者担任CEO期间提出的三大方向之一,从中我读到了两点。

  一是抓住事物本质的能力非常重要,作者之所以将打造强大的IP作为目标之一,就是因为他看到了影视行业中最重要的就是内容,尤其是具有可持续性的内容创作。一系列总动员是由皮克斯动画打造,可见这家公司具有非常强且稳定的创意输出能力。《复仇者联盟》系列和《星球大战》系列分别属于漫威和卢卡斯影业,在被收购之前就已经打造了一系列非常具有影响力的电影。所以作者通过收购这三家公司来打造迪士尼的内容帝国,保证迪士尼的创作活力,进而保证商业帝国的延续。

  二是目标非常重要,作者在任职期间对这三家公司的收购是困难重重的,分别有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困难。在公司内部,对于是否需要花高价收购这些公司和是否值得收购的意见分歧非常大,而且作为一家传统的大公司必然有各种各样的保守势力来阻挠这种创新式的发展。在外部,这三家公司都是非常成功的公司,本身出售的可能都非常小,一旦有了出售的意向,外部的竞争对手就很多。但作者认定了自己的目标,就勇敢的去做,努力的促成交易,对内部做了大量的沟通说服工作,对外部做了详尽细致的评估和长远规划,最终多方达成了一致,完成了这些成功的收购。

  第二个部分分享几条作者的领导原则。在书的每一部分作者都会把自己认为重要的领导原则穿插其中,在书的最后也以附录的形式进行了总结。每条原则都有它的意义,在这里讨论现阶段我感触比较深的几条。

  第一条追求极致。原文是:“我常会谈起‘追求极致,追求完美’这条原则。在实际操作中,这一原则涵盖了许多内容,也难以下定义总结。相较于一套准则而言,这实际上更像是一种思维模式。这条原则并不是指不惜一切代价地追求完美,而是要创造出一个让人们拒绝接受平庸的环境来。我们要去战胜那些觉得‘足够好’ ‘已经足够’的惰性”。

  为什么对这条原则感触比较深呢,因为我一直探究自己在技术的道路上和那些高手们的差距到底是什么,细细罗列起来会有多个方面,但没有追求极致的原则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在软件开发中不去追求极致造成的表面后果是,代码质量低,缺乏足够的设计,上线后出现的小问题多,扩展性差,需要大量的精力来维护升级,但能够满足基本要求,成为“鸡肋”。其实更深层次的后果是,缺乏对事物的.深度思考,无法从本质上去理解这个事物,也就不能利用其中的原理去活学活用,创造出新的价值,让自己的能力长期停滞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在职业生涯中的表现就是换不同的部门或公司去做着不断重复的工作,积累了大量低水平的经验,而没有能够向着更高层次迈进。

  第二条原则,相比经验,更要重视能力,把人员安排在能够激发当事人尚不自知的潜能的职位上。这条原则就从老板的角度解释了上一条的原则的重要性,经验是用来解决历史问题,能力是用来解决新的问题。解决历史问题,随着技术的成熟,必然是边际收益递减的。而能够解决新的问题的人,对于公司来讲,必然是边际收益更高,同时也更稀缺。

  如果上面这两条原则给的是深度方面的建议,那么下面这两条原则给的就是广度上的建议。

  第三条原则,不要在消极条件下开始着手某事,也不要从小处入手。人们往往会把注意力放在细枝末节上,以此来掩盖他们对清晰连贯的大格局缺乏把握。如果你着眼小处,那么格局也就显得狭隘。

  第四条原则,不要在耗损公司和我的资源但回报甚微的项目上投资。

  这两条原则,一个是讲大局观,一个讲投资回报率(ROI)。从我个人的经历来讲,在技术工作中,这两条原则是经常被忽略的。技术工作中可能经常会满足于把接口的响应时间从30毫秒提升到了20毫秒,把准确率从87%做到了90%,而实际上呢,从大局来看这种提升可能没有给整个系统带来提升,从ROI来看可能没有带来任何实质的收益,却又搭进去几台服务器和新的维护成本。

  从上面这四条可见,作为一个技术人想要提升自己的层次,深度和广度缺一不可,但这还不够,下面看第五条原则。

  第五条原则,我们行动的出发点,往往会落在恐惧而非勇气上,我们固执己见地试图建起堡垒,保护在即将来临的剧变中无望存活的老旧模式。为了迎接即将来临的变化,破坏自己现有的,甚至正处于盈利状态的模式,下这样的决心,并不简单。

  这条原则就是在讲行动了,掌握了知识,读到了鸡汤,没有行动,所有的一切也就流于空想了。而行动的第一步就是勇气,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惰性和恐惧的本能,因为它们能在远古时期保证生存。而到了现代,尤其是工业革命以后,人类的生活方式以指数的速度发生剧变,人类进化的速度远远跟不上环境变化的速度。所以要培养自己克服本能的勇气,勇敢的迈出自己的第一步。

  这五条原则相互结合,可以说给职业生涯指明了相对完整的方向,不知道做什么就先从追求极致开始。

  在本书中作者介绍的原则和《原则》一书中作者介绍的原则异曲同工,如果想学习这些原则,建议直接看《原则》,如果想了解这个级别的大佬怎么工作,怎么思考,就读这本书。

相关故事

精彩评论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