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债台的典故

  东周末年,周朝王室日渐衰微。最后一个君主周赧王,既无权又无钱,实际上已是傀儡。他名义上虽仍是天子,但土地被诸侯侵夺,管辖的几十个县的地盘,还不如列国中一个最小的诸侯。而且这几十个县还由东、西两位周公分管着,他一点儿实权也没有。
  当时,秦国已非常强大,想灭掉六国,六国只有联合抗秦才是生路。楚王派使者向周赧王禀报,请他以周天子的名义,下令约会六国一起出兵伐秦。周赧王深恨秦国不把他这个天子放在眼里,一口答应楚王的请求,立刻用天子的名义,令楚国约同六国联合出兵。
  同时,周赧王还让西周公拼凑了一支六千人的军队,参与六国讨伐秦国的军事行动。
  可是周赧王太穷了,根本没有钱,无法支付军队的给养、粮饷。无奈之下,他只好向国内的地主、富商们借钱,并立下字据,说好打完仗,连本带利一起归还。
  借到了钱,周公的军队便开拔到了伊阙,在那儿驻扎,等候各国的军队到齐。谁知等了足足三个月,只有楚国和燕国派来了军队。这样,联兵攻秦的计划就成了泡影。所以,仗没有打,钱却已花光了。
  当西周公撤回军队后,那些债权人便拿着周赧王的借据跑到宫门口去要债。他们大吵大闹,周赧王无法还债,只好跑到宫中一座高台上躲避起来。
  这座高台就被人称为“避债台”。
  后来,“避债台”这一典故,用来形容欠债、躲债。(黄曙云)
  《汉书·诸侯王表序》

相关故事

精彩评论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