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澎湖列岛

  群岛罗列,烟波课处水云乡;渔业丰富,民生康乐俗淳良,名世珍品,珊瑚文石放光芒,港湾险要,巍峨屹立太平洋,西赢文物先贤创。一七美奇花力古芳,全县同胞唯一德,保卫中华大海疆。

  这首澎湖县歌,道尽了澎湖列岛的旅游景观。

  澎湖列岛位于台湾海峡的南部,由64个岛屿组成,面积

  约126平方公里,域内岛屿罗列,港湾交错,地势险要,是我国东梅和南海的天然分界线,自古以来就为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大陆文化传入台湾的跳板。澎湖列岛中的岛屿,按其位置可分南、北两个岛群:南岛群在八罩水道以南,有望安岛(八罩岛)七美屿、花屿、猫屿、东吉屿、西吉屿、草屿、南温、将军澳屿、西屿坪、东屿坪、头巾屿、钟仔岩、锄头屿、大温、白沙但等。几乎所有岛都为火山岛,组成的岩石均为第四纪玄武岩;北岛群分布在八罩水道以北,包括有面积最大的澎湖岛和渔翁岛(西屿)、白沙岛、吉贝屿、鸟屿、姑婆屿、虎井屿、桶招‘屿、大仓屿、毛常屿、金屿、目斗屿等岛屿。澎湖,古称“岛夷”、“方壶”、“西流”、“擅洲”、“平湖”等,16世纪西洋人进入澎湖,称澎湖为“渔夫之岛”。直到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年),澎湖才正式纳入中国版图,距今已700多年,比台湾的开发要早400余年。然而,比起台湾来,澎湖列岛的开发速度显得十分缓慢。不过要追溯澎湖列岛的有关历史,大概还可以更加悠久些。秦汉时期,始皇求海中神仙,寻长生不老药,有人可能就到过澎湖。史书记载,公元607年至610年,隋场帝先后派出来宽、何蛮、陈棱、张镇防率众到过澎湖等地。现在能查到的最早的咏澎诗是唐宪宗元和元(806年)迁居澎湖的浙江进上施肩吾写的。其诗曰:月星躁海边多鬼市,乌夷居处无乡里;黑皮少年学采珠,手把牛犀照盐水。

  澎湖现存的古迹多集中在马公镇,那里的中央里一带保存着完整的古老街道,北端有一口“四眼井”,为台湾地区最为古老的井泉,邻近的妈祖宫亦是台湾地区最为古老的庙字。

  澎湖列岛的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多集中在夏季。由于岛上地形较为平坦,没有山川河谷,年蒸发量高达1800毫米,因此岛上严重缺水。每年10月至翌年3月吹拂的东北风,也是澎湖列岛上的另一自然地理特征。东北风时速最高可达每秒三、四十米,相当于中等强度的台风,因此,冬天的澎湖列岛就像一只“风柜”,这种强劲的风挟带着海水泡沫,呈咸味,当地人称为“火烧风”。其威力不亚于台风,火烧风过处,树木植物无不焦枯,因此当地人在田间筑佬砧石墙挡凤,保护农作物。许多商店此间均闭门停止营业。妇女们则以布蒙面,避免风沙吹打。当然,这种澎湖列岛特有的景观,也吸引了不少游人特地前来观赏体验一番。因此,澎湖早年就有“风岛”之名了。

  澎湖列岛的自然景观是十分优美的,著名的有“风柜涛声”、“鲸鱼洞、“望安玄武岩”、“虎井沈城”、“将军屿帆船石”、“花屿仙人脚印”、“桶ii‘屿石柱”等。当然,旅游资源远不止海滩陆上的,还有浅水中的、海底下的及海面上的各种旅游资源,均有待进一步开发。

  渔业观光历来是台湾旅游的观赏重点,而澎湖渔港占台弯全省的三分之一,居民60%以上以捕鱼为生。环岛海滨帆桔林立,入夜时分,万点渔火,闪烁海面,宛若星汉落地,蔚为奇观。“澎湖渔火”乃被列入台湾八景之一。

  澎湖列岛上居民的习惯风俗也甚有趣。大概是因为当地居民世世代代、长年累月地在与风浪的搏斗中生存下来,面对无情的、却又是赖以生存的大海,求“神”保佑的心理特别强烈。因此,澎湖列岛上寺庙极多,全县97个村镇,竟有142座寺庙有些神像大陆还没有呢。渔民烧香拜佛,常年不断。在一些僻远小岛上,至今仍像世外桃源一样,保留着迷信风味十分浓厚的习俗。例如望安乡的将军屿上,仍盛行着一种特殊的神秘婚礼一一夜间步行结婚。女儿出嫁,因忌生肖属虎的人冲煞,不能在白天众人面前迎娶,须要等到夜深入静的午夜一点钟,新娘由媒婆相伴,踏着月光,徒步走向新郎家中。进洞房前,也忌先与男方家人见面,所以当新娘踏进婆家时,满巨本来亮着的烛火突然吹火,新娘在一片黑暗之中由人牵入新房。这时,由媒婆大喊一声点灯,灯火复明,新娘才出面拜见公婆,最后完成婚礼。

  澎湖列岛上物产非常丰富。石斑鱼、龙虾是澎湖的特产,此外,澎湖亦盛产鳃鱼、小管以及鲤、鳍、珊瑚等。目前,澎湖列岛开发“海上牧场”,使得渔业更加兴旺发达。

  值得一提的是,关于澎湖列岛的来历,还有一段美丽动听的传说呢!

  相传很久以前,台湾是与大陆相连的一个半岛。半岛上住着一对夫妇,生了个大胖小子,因一生下来下巴上长着蓬松的一撮小胡毛,故取名蓬胡。后来,觉得叫得不够响亮,就叫彭胡了。隔壁一对夫妇,这时也生了个美貌的小姑娘,只是两眉之间生着个白色晶莹的颗粒,着沙滩的沙子一般,故取名白沙。

  彭胡与白沙两小无猜,青梅竹马,每天一早出海捕鱼,一到黄昏又双双晚归。有一天,正当他俩在海边戏水,突然一声巨响,狂风大作,浪涛汹涌,台湾半岛随即向东飘去。彭胡和白沙也随之漂离了大陆。眼看着台湾岛离大陆越来越远,急得澎胡乱扯自己的胡须,白沙狠揪眉间的颗粒。两人胸中喷出一腔怒火,化为两道白光直冲霄汉,忽然间,天空中响起了鼓乐之声,一朵五彩祥云冉冉坠下。彩云上站着妈祖婆。她告诉大家,这个岛原是拴在大陆石柱上的。由于天长口久,石柱断了,才被大鳖鱼拖往东海大洋,幸好岛上的石脚还在海底,只要钉住石脚,岛就不动了。她带来了一筐杨梅,如果有人吃了一颗杨梅,就会变成一颗大钉子,只要有几十颗大钉子,就能把大石脚钉牢。

  彭胡和白沙听罢,首先吞下杨梅,变成了两颗大钉子,然后又有数十个人吞下了杨梅,一共吞下64颗杨梅,变成了64颗大钉子,把台湾岛的大石脚钉在海底。后来,渔民们为了怀念彭胡、白沙两位好青年,就划船到台湾海峡中去寻找他们的踪迹。海面上突然出现了一群岛屿,整整64个。于是,便将最大的岛屿命名为澎湖岛,把其旁边的小岛叫做白沙岛了。

  澎湖岛

  澎湖岛又名“马公岛”,是澎湖列岛中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一个岛。在澎湖岛的西南方有一大一小两个海湾相连,风平浪静时,宛若一平静大湖,故称“平湖”。闽南方言中,“平”、“彭”两字音近,故后成澎湖之名;马公之名,也是由“妈宫”两字讹音而来。

  马公镇是澎湖县的县府所在地,其天后官,无疑是全台湾最为古老的妈诅庙,也是全台湾历史最为悠久的古迹。它建于400余年前的明朝万历二十年(1592年)。数百年来,天后宫饱经战争创伤,又几经修整,但天后宫仍归保持着旧时的面貌。这是一座四进古庙,坐北朝南,正门三开间,门前有大石堤。门前有一对大柱高擎,屋脊二重,中青两端高翘若燕尾:两侧护龙的马背和正门多重式屋顶配搭得十分防调。入门有石铺天井。正殿重檐燕尾脊,凌空欲飞,线条流畅。檐下雕梁画栋、门窗板壁等装饰,无不精细而古朴。尤其是殿梁及壁间装饰石雕,以高浮雕技法,刻出戏文人物、宫网楼合、草木花虫等等,栩栩如生,巧夺天工。

  天后官后进名叫“清凤阁”,右壁嵌入一方石碑,刻有当年沈有容驱逐入侵澎湖的荷兰海军的事迹,估计至今巴有380多年的历史,是全台现存最古老的石碑。据传该石碑本来立于大山屿,荷兰人于明朝天启二年(1622年)再次入侵澎湖时,居民恐碑受损,乃偷埋于地下;1919年重修天后官时无意中发掘出来,乃嵌于后殿右壁。那次荷兰人再次入侵时,曾建城堡,至今石城犹存,位于马公镇东北约3公里处的朝阳里,名“红木堤”,其实是“红毛城”的讹音。红木埋是渔船停泊之处,登高眺望,海岛风光尽收眼底。夜幕一垂,万家渔火通明,倒映水中,彻海通红,涟漪起处,宛若条条金蛇浮动,和天上繁星相辉映,使人加入幻境。“澎湖渔火”自古就列为台湾胜景之一。

  天后宫前的小街,叫做中央街。旁有“施公祠”,原为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建的大庙,辛祠靖海侯施琅,叫“将军词”,也称“施琅庙”。墙外角落里有一口大井,就是“万军井”。相传在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施琅率军攻克澎湖,万军苦无淡水解渴,乃掘此井,水涌不绝,足供万军之需。此井泉至今仍水量充饰,水质洁净,味道甘美。

  从万军井边顺石板左转不远,街边有四口井丛集而成四方形,这就是“四眼井”,为明代拓台先民所凿,是全台最古的水井。

  在马公镇的西边近海滨地带上,有一个观音亭,它建于清朝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已有290多年的历史,亭中供奉观世音菩萨像。庙庭有二并,被称为“澎湖泉第一”,庙前有望湖亭,几曲回阑,伸向放生池中央。池中有一小楼阁,楼顶有长方形牌坊,面海横刻“望湖”二字,登临观海,气象万千。

  在观音亭的北侧侮滨,有一处小海湾,已辟为海水浴场。可供游泳者畅游一番。

  澎湖岛北即自沙岛,其间有一小屿名“中墩屿”,屿的两端因海峡砂债而成浅滩。早在清代,当地居民就在这屿两端用佬砧石填成简陋石堤,退潮时人马步行可过,涨潮时即为海水淹没。向澎湖岛的一端叫“继安桥”,向自沙岛的一端叫“永安桥”。1936年,口本政府为军事之需,拨款改建二堤为永久桥梁,继安桥改称“弥荣桥”,长1007米,永安桥改称“万长500米。桥平均高度约3。 5米,宽3米。1948年,台湾当局又把桥面拓宽一倍,成为双车道。

  过了弥荣桥秘万岁桥,便到了白沙岛。

  白沙岛

  自沙岛又称“北山屿”、“北海屿”,顾名思义,即位于澎湖岛之北方。白沙岛上最为著名的风景是通梁古榕。

  通梁村是一个位于白沙岛西端的小村庄,背山濒海,风景宜入,尤其是村中保安宫前一片大广场上生长着一棵奇异的大榕树。榕树高仅3米多,顶面宽平,好像一把巨大的阳伞,其枝长到一定高度就横向生长,高度恰与保安宫顶相若。古榕树冠巨大,覆荫面积竟达660多平方米!榕树多气生根,口久天长,有些气生根扎在地面里,成为一根根枝干,远远望去,似乎榕树并非是一棵,而是一片“榕树林”,这种气生根多达90多根。故言人在榕树下立牌题曰“榕园”,彼列为“台湾五大奇木”之一。

  古榕之奇,不仅其状,且在其史。古老相传,清朝康熙十二年(1673年)春天,有一艘商船自福州南下,船经白沙岛与西屿之间的“吼门”时,不幸遇难沉没。船上人员无一生还,仅剩一钵浮出海面。钵中植小榕一株,随波飘到通梁村保安宫前,为村民郑亨拾得,送给乡绅林瑶琴。林认为椿树是海上死者精魂之寄托,乃把小榕植于宫前,作为对催难看永恒的绝念。300多年来,榕树愈长愈茂盛,终成奇木。游人至此,无不赞叹一番。原国民党海军中将唐杰先生有《游通梁观大榕树》一诗抒怀云:大树何年植?,队甫一径阴·影摇疑鹤舞,风动似尤吟。枝老经霜雪,根寒历古今,n余行役苦,能得几凭临?

  除通梁古榕以外,白沙岛上到处可见石头筑成的渔家住屋,家家门口耸竖着红砖烟囱,砌着煮咸鱼的大炉灶。

  处处石屋建筑,一派渔村风光,令人流连忘返。

  从白沙岛通往渔翁岛(西屿),需经过一狭窄水道,此水道内风浪险恶,浊流滚滚,若凤卷林涛,吼声不已,故渔民为之取名“吼门水道”。1970年,在此建成了“澎湖跨海大桥”。桥全长5541米,分为陆上新路、海中路堤、桥梁三个部分。陆上新路长达3061米,海中路堤 314米,桥梁长达2160米。桥梁计有桥墩74座,桥孔68眼。据称是远东最大的跨海大桥。过了澎湖跨海大桥。便到了渔翁岛。

  渔翁岛

  渔翁岛是澎湖三大岛的西翼大岛,所以又名西屿。“西屿落霞”,自古以来就列为“澎湖八景”之一。若从澎湖

  岛的观音亭望西屿落霞,西屿浮在红霞金波之间,恍然使人进入五彩缤纷之世界;若从渔翁岛上看西天彩霞燃烧在色彩绚丽的无边大海上,那迷幻美景别有一番无法形容的滋味。

  西屿上有一座台湾地区的第一座灯塔,它初建于清道光八年(1828年),当时为塔顶燃长明灯;在光绪元年(1875年),改建为西式灯培;培身为圆形,白色铁制,高38尺,距水面158尺,上装白炽灯,可照射15海里,比旧灯塔照得更远。渔翁岛上最为著名的景点是“西台古堡”,是台湾省的一级保护古迹。西台古堡位于西屿灯塔偏东数百米处,它是一座隐蔽式的海岸防御工事。始修于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当时中法海战方告结束,清廷从李鸿章之议,拨款在此兴建工事,费时3年方成。古堡占地达8。 15万平方米,由若干条掩蔽于地下的宽阔隧道构成,整体成“山”字形,隧道宽13尺、高11尺,上加露出地面的顶盖,墙厚2尺。堡内装置大炮4门,最大的口经12英寸,最小为5英寸。据云,驻军最多时曾达5000人。古堡四周又建筑坚固的石寨,寨墙颇高,防御工事相当完善,至今犹存。

  “现在,西台古堡已成为澎湖列局的一大游览观光点了。虎并屿虎井屿是澎湖列岛的第七大岛,位于澎湖岛西南方向约3。 2公里的海面上,为一长形东西向的岛屿。虎井屿的主要景点是其拥有神秘的“沉城”奇观。“沉坡”奇观位于虎井屿的东南海底。每当水面平静之时,渔人荡舟至东南近岸海面,俯视海底,隐隐约约可见一红色小城,周围约数十丈,垣墙犹存,雄谍可数。有善水者,潜入水底,移时或立城碟上,鱼虾水族游于身旁。据传这沉城早在清代即为人们所传述,近年有的游客于秋季往访,也可见水底红城影影绰绰,似隐似现。

  清代方志中,将“虎屿沉城”(又名“虎井沉城”)列为“澎湖八景之一”。只是沉城之来历众说纷坛,莫衷一是。据今人黎仁在其巨著《台湾省通志》之《驱荷篇》作过考证,大略云:明天启四年(1624年),明将俞咨皋统兵驱逐侵入澎湖的荷兰兵。荷兰士兵自知不是对手,乃两度求和,请求容其运米入舟即撤离澎湖。俞咨皋以穷寇莫追而许之。但荷将高文律等认为明军之胜出于偶然,乃转据妈宫澳天险以守,后又在澎湖岛西南端的蔚里澳筑炮楼坚守顽抗。俞咨皋急攻不下,乃从福建运来大批炸药,派人潜近荷兵炮楼里埋药炸之。爆炸之时,声震数里之外,炮楼随之沉入海底,成为今口的虎屿沉城。黎仁的说法,具有一定道理,只是虎屿沉城与蔚里澳炮楼相距有3公里之遥,似有存疑,尚待考证。也有的人说,它不是沉城,而是一般运传船只沉没于此;也有的人传说,这是元代就有的红砖城,因地震之故,为海啸冲落至海底云云。各有道理,不一一提及。如今,作为虎井屿的一个著名而神奇的风景点,沉城已成为澎湖列岛上一个引起游客极大兴趣的观光胜地了。

  七美屿

  七美屿位于澎湖列岛的最南端,原名大屿。面积约6。 98平方公里,是澎湖列岛诸岛中第五大岛屿。

  七美屿上地势平坦,侮景秀丽,全岛最高点海拔66米。其南端有一名胜,叫“七美人家”,是一个著名的风景点,它的来历与七美屿的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

  相传明朝嘉靖年问,楼寇作乱,四出动掠。有一次入侵大屿,除抢劫大量物品之外,还奸淫妇女,十分残忍野蛮。当时有7个妇女躲避在山洞里,不料被楼寇发现,无奈之下,她们决心宁死亦不受凌辱,于是,便相继跳入井中而死。后来,乡民掘土掩井,筑成坟墓。不久之后,那坟墓之上竟长出七株揪树(又名香揪树,口本人称之为一叶揪)开着白色小花,浓香四溢。乡民以为这7株揪树定是7个妇女贞魂洁魄所化,于是立碑纪念,同时,将大屿改名为“七美屿”。

  今天的七美人家石碑亭,已筑石墙护守,人口处刻有“贞节传千古,正气感人间”的楹联,表达了乡民对七女的怀念之情。石墙之内,有7株揪树,已有400多年的树龄了。枝叶交错,苍翠浓密。在树从前方立有二碑,一旧一新。左边的旧碑,石色灰黑,上刻“七美人家”四字。右边的新碑系1953年所立,上铭《七美人家》歌并序,为原国民党陆军中将何志浩所撰,书法家张默君女士所书。歌曰:一七美人兮自壁姿,抱贞拒贼兮死随之。英魂永寄孤芳树,井上长春兮开满枝。

  楼寇劫掠七美屿的另一个遗址,是在岛屿的东南角上的鱼}鲤岩洞。鲍鲤洞离七美人家不远,在鱼}鲤港边。据传楼寇登屿之时,一群乡民躲到胡鲤港海岸崖下的石洞中,并以岩石堵住洞口。不料狡猾的楼寇尾随乡民的家大,追踪到鱼}鲤岩洞,燃草薰洞,迫使乡民出来。然洞口始终未开,乡民最终均被闷死在岩洞之内。只是,数百年过去,往事历历在目,遗迹依稀可见,游人至此,惟感慨系之矣!

相关故事

精彩评论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