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纪幼年巧对袁公
- 2016-11-11 14:49
- 名人故事大全
- 作者:小编
- 来源:网络
陈纪,字元方,颍川许县(今河南许昌)人。他的父亲叫陈寔,出身卑微,曾为县吏、都亭佐,历任督邮、郡西门亭长、太丘长等职。特别在为太丘长时,修德清静,百姓安宁,甚有政绩,被称为陈太丘。他公元187年去世时,吊祭者达三万余人,刊石立碑,谥文范先生,可见声誉之重。
陈纪很有父风,从小以孝著称,远近闻名。时人常称其字,不呼其名,故日陈元方。他长大后曾任中郎将,迁侍中、尚书令,拜大鸿胪。
据《世说新语》记载,这个故事发生在陈元方七岁那年。
一天,一个被称为“袁公”的学者前来拜访。因当时陈寔外出未回,陈元方热情地接待了他。
袁公久闻陈元方品学兼优,只是因为每次都是匆匆而来,匆匆而去,从没有来得及和他细细交谈过。今日,袁公见陈寔外出,不知何时回来,便要离去,可陈元方却说,父亲很快就回来,热情地将他让到客厅,泡了茶,并主动地陪着他说话。陈元方的这一系列举动,给了袁公一个很好的印象,便在客厅内坐了下来。
袁公让陈元方坐到自己的身边,拉着他的手说:“你父亲现在不做官,和过去相比,算是‘门前冷落车马稀’了,心中还愉快吗?”
陈元方回答说:“我父亲一向有志学问,不愿为官,后来出仕,也是迫不得已,并常常以公务繁杂,没有时间读书而感到不安。现在辞官回乡,专修学问,如愿以偿,其悠然自得之感,那是不言而喻的。”
袁公又问:“你父亲在太丘做官,得以‘太丘’为名,说明当地群众很拥护他。那么他在太丘究竟为百姓做了哪些好事,你清楚吗?”
陈元方说:“父亲做过的事,特别是有关他政绩方面的事,是从不愿向人提起的。不过,他辞官后,从太丘来看望他的人不少,其中有名人、富户,也有平民百姓。从他们的口中,我对父亲在太丘的情况也略知一二。听他们说,我父亲在治理太丘时,大致做了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还给了太丘一个公道。对仗势欺人的土豪劣绅,轻者批评教育,重者绳之以法。对无权无势、善良受欺的平民百姓,则关心他们,保护他们。二是缉匪惩盗,维护社会治安,创造了一个安定的环境,使百姓安居乐业,专务农桑。这样,时间一久,太丘人就只知有‘陈太丘’,而忽视了他的真实名字了。”
陈元方见袁公听得那么认真,那么兴致勃勃,不由把话题一转,又说:“这也和您一样,过去做邺县县令时,爱民如子,惩恶扬善,声誉鹊起,老幼敬重,邺县百姓不也是只呼‘袁公’而不呼您本名了吗?”
袁公听后十分高兴地说:“说得好,说得好!我和你父之所以成为至交,也许关键就在于此吧!”
袁公心想,百闻不如一见。过去对陈元方的名声只是耳闻,今日一见,果然机警灵透,是个难得的人才。于是,他进一步测问说:“元方,我再问你一个问题,不知你能否回答?”
陈元方知道袁公学识渊博,为人正直无私,从心中敬佩。现见他有意考问自己,也想乘机向袁公请教,于是谦虚而又礼貌地说:“侄儿才疏学浅,孤陋寡闻,很想请伯父指点。但不知您提的是何问题,请赐教!”
袁公微微一笑问道:“你父在太丘,我在邺县,理政安民,思路一致,方法相似,政绩不差上下,声誉难分高低,这究竟是你父亲从我那里学来的呢,还是我从你父亲那里学来的?”
陈元方一听,不由得一愣。但他略一思考,便已胸有成竹,于是也笑着道:“伯父,这个问题侄儿不敢妄议。不过,小侄想从侧面谈点看法,不知伯父能否应允?”
袁公说:“请讲。”
陈元方从容说道:“西周有公旦,春秋有仲尼,都是当时著名的政治家。他们俩一先一后,生于不同的时代;一东一西,处在不同的地区。但是,他们的政策都是把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都深受百姓的爱戴和拥护。但是,却从来没有人认为孔子的治理方法是从周公那里学来的,也更不会说周公的治理方法是从孔子那里学来的。伯父,您以为我这个比喻对吗?”
袁公听了,高兴得一下子将陈元方搂在怀中说:“好孩子,你的回答完全正确,真是难为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