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童十三知安邦
- 2016-11-11 12:05
- 名人故事大全
- 作者:小编
- 来源:网络
安童,是元太祖心腹木华黎的四世孙。
安童的父亲叫霸突鲁,常随忽必烈征战,任先锋元帅;后总理军务,深得元宪宗信任(此时,忽必烈为宰相)。安童的母亲是忽必烈的皇后弘吉刺氏的姐姐,就此而言,安童和忽必烈又是姨表兄弟。也正是由于这种关系,安童在刚刚十三岁那年,就被召入宫中,受封总侍卫官,跟随在元世祖忽必烈左右;此后,先后两次出任中书右丞相。
安童十三岁得封侍卫总长,从表面上看,好像是因为亲戚关系受封的,实际上却是安童以自己的出众才华受到忽必烈赏识的结果。
安童出生于公元1248年,自幼十分聪明,三四岁时就喜欢学中原文化,对诗歌、辞赋无所不读,加之他天资聪慧,只学一遍就能成诵;但他最爱读的还是中原经史著作,在他七岁时,就专门请汉人学者教他读《史记》、《左氏春秋》和《汉书》。八九岁时,就曾与汉人学者议论说:“中原王朝治理国家千余年,靠的就是这三部书。”汉人学者听了,认为他的看法很精辟。时为元朝宰相的忽必烈听后,大为震惊。
公元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很想念他这个富有才华的小表弟,更欣赏他对中原经书的独到见解。不久,安童的母亲应妹妹昭睿皇后的邀请来到宫中,忽必烈便问她说:“我那表弟安童现在情况如何?”
安童的母亲答道:“他年纪虽幼,却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是一个辅佐治国的优秀人才。”
忽必烈又问:“何以见得?”
安童的母亲说:“他现在和从前一样,酷爱中原文化,特别是经书;不过,所不同的是,他现在不再闭门读书,而是经常去找通晓治国之道的汉人大臣请教,并且每逢和人谈起国家大事来,就兴致勃勃,没完没了,至于那些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他一个也没有交往过!”
忽必烈听后,十分高兴,便于即位后的第二年,即公元1261年,将安童召入宫中,封为四怯薛之长(即禁卫军总长),不离忽必烈左右,这年,安童只有十三岁。
有一次,忽必烈率军攻打阿里不哥,捕获了一批俘虏。对如何处理这批战俘,忽必烈虽已胸有成竹,但仍慎之又慎,召集众臣讨论,征求意见。
多数大臣认为,应该按老规矩办事,一律处死,这没啥可讨论的。忽必烈看了看安童,见其低头不语,问道:“安童,你对此事有何看法?”
安童见问,没有立即回答,却反问了一句:“依陛下的意见呢?”
忽必烈诡秘地一笑说:“朕的意见也是将他们处死。”
安童听了,摇摇头道:“不,这不是您的内心想法。不过,依臣之见,究竟如何处理这批战俘为好,应该从当前的大局出发,做到有利于国家,有利于安定团结。当前,国家尚未安定,有些部落还处在观望状态,倘若我们把战俘全杀掉,再有交战,他们就要拼命抵抗,谁也不敢再投降了;反之,如果陛下不仅不杀,反而宽厚安抚,今后一定会有更多的部落主动前来归顺我们。另外还有一点请陛下注意,就是各为其主,各司其职。他们当初和我们作战,是为了忠于他们的头领,这就像我们忠于陛下一样,也没有什么不对的!”
安童的一番陈词,有理有据,说得诸臣无不点头赞许。
忽必烈听了,更是惊喜异常,笑着说:“没想到爱卿如此年幼,竞有这样的安邦定国大计,和朕的意见正是不谋而合,真是可喜可贺啊!”
从此以后,忽必烈对安童更加重用,于至元二年,即公元1265年,让他出任中书右丞相。
安童为相后,对朝中精通儒学的汉臣谦恭礼让,和他们一道制定治理中原的方针、政策,协助元世祖推行汉法,为元朝在中原站住脚跟,发展壮大,做出了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