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若璩口吃脑笨成才

  阎若璩,字百诗,号潜邱,出生于公元1636年,山西太原人。

  他是明末清初的著名学者,博通经史,擅长考证。就是这样的一个大学问家,小的时候,竟是一个天资浅弱又口吃的孩子。他的成功秘诀是什么?读完本文,就能得到答案。

  阎若璩的家庭是一个中等人家,日子过得很红火,可生了个儿子,取名若璩,到三岁的时候才会走路,四岁才会说话,而且说话又口吃。父亲为此大伤脑筋,终日唉声叹气;家中其他人则认为他是个笨孩子,不喜欢他;只有母亲对他关心备至,百般疼爱。每当家中有人冷落小若璩的时候,母亲总是批评他们说:“小若璩再笨,也是我们家的孩子,如果连我们自己都嫌弃他,看不起他,那他在这个社会上还能活下去吗?”

  从此,家中人再也不敢冷落小若璩了。不过,他们一看到小若璩说话时那种费劲的样子,仍然有时憋不住地想笑。对此,小若璩也有自知之明,倒不在乎。

  从小若璩四岁刚开始磕磕巴巴会说话的时候,母亲就耐心地教他读书识字了。小若璩会说话虽然晚,可懂事倒不晚。每当母亲教他识字的时候,他念单字还可以,可一到背诗句的时候,他便用笔写,不愿意念,生怕母亲笑话他。时间一久,母亲明白了他的心思,便耐心地对他说:“不要怕,大胆地念,念得多了,慢慢就会改过来的;否则,将来去上学时,老师让你背书怎么办?孩子,大胆地念,妈不会笑你的!”

  听母亲讲明了道理,小若璩才放下了包袱,一句一句地跟着母亲学了起来。

  七岁那年,小若璩开始上学了。

  这一天,老师讲完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一诗的时代背景、大意之后,便领着大家一句一句地念了起来。小若璩因为口吃,念的跟不上趟,就索性不念了,只是细细地看,认真听。

  但是,下学之后,他便一人来到后花园中,一遍又一遍地背了起来。

  该吃饭了,母亲找不见他,便一边喊,一边找。当走到靠近后花园的时候,母亲听到了读书声:“白白……自日依……山尽,黄黄……黄河……入……入……入海流。欲……欲……”

  母亲见儿子用功,高兴地说:“孩子,别念了,快去吃饭吧!”

  小若璩似乎没有听见:“黄黄……黄河……入……入海流……”

  母亲走到他跟前,轻声说:“该吃饭了,吃完饭再念吧!”

  晚上,小若璩为了背诗不影响他人休息,让母亲专门给他收拾了一个房间。

  他每天都背到很晚很晚。

  母亲心疼了:“孩子,半夜了,睡觉吧!明天还要上学呢!”

  小若璩说:“不要紧的,孩儿身体弱,记性不好,说话又不方便,所以,要加倍地学才行!”

  两天后,老师要检查学习情况了,问大家:“《登鹳雀楼》这首诗大家都会背了吗?”

  学生们一齐回答说:“会背了!”

  于是,老师叫了几个学生,都没有背下来。随后,老师又点了小若璩的名。

  只听小若璩背道:“白白……”

  他一句还未背完,便引得学生们哄堂大笑。

  老师发了怒,大声说:“有什么可笑的,你们不是也不会背吗?他有些口吃,是生理上的缺陷,大家更应该同情才是,根本不应该取笑他!”

  课堂上顿时安静下来。

  小若璩脸上直冒汗,可他还是继续背道:“白白……日依……山尽,”

  学生们听后,又忍不住想笑,老师没法,只好对他说:“孩子,不要灰心,回去继续背,背熟了就顺当了,我相信你一定会背好的!”

  放学后,有的孩子学他背诗,有的说他笨,甚至有的说:“天生的磕巴嘴,笨鸭子,上什么学?念什么书?还是回去种地吧!”

  冷嘲热讽,他都没有放在心里,他只有一个信念:“一定会像老师说的那样,我会背好的!”

  母亲的信任,老师的鼓励,强烈的自尊,使小若璩充满了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力量。他学习得更加刻苦了。他吃饭背,睡觉背,甚至在上学路上背。他想:你们笑吧,你们说我笨吧,你们越笑我越背,你们说我笨,我就要更加努力地学,我要笨鸟先飞。

  又上课了,老师问大家:

  “能背《登鹳雀楼》的请举手。”

  小若璩第一个举起了手。有的学生偷偷说:“听啊,磕巴子又要背诗了!”

  老师说:“好,阎若璩,要大胆地背!”

  小若璩很流利地背了出来,学生们一个个目瞪口呆了,老师也不由得连连叫好。

  阎若璩在学习的道路上,就是这样前进着。

  阎若璩长大后,终于成了一个大学问家,并且著作颇丰,有《古文尚书疏证》八卷、《四书释地》五卷,还有《孟子生卒年月考》、《潜邱札记》、《眷西堂集》等流传后世。

相关故事

精彩评论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