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则徐“童年擅文”
- 2016-11-11 10:49
- 名人故事大全
- 作者:小编
- 来源:网络
林则徐,清朝大臣,字元抚,又字少穆,晚号埃村老人,出生于公元1785年,福建侯官(今闽侯)人,以虎门销烟震惊世界。
史称他“少警敏,有异才”,并以“童年擅文”而被称为神童,世间流传着不少关于他显学露才的生动故事。
林则徐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叫林宾日,是个教书先生,不仅通晓经书,更喜欢吟诗、作赋、写文章。但是,他多次参加考试,都名落孙山,于是便把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他在读书的过程中,最崇拜的是南朝陈国一个叫徐陵的,不但仕运亨通,官至尚书,而且文章绮艳,与庾信齐名,是当时很有造诣的文学家。于是,父亲在林则徐刚一呱呱坠地,便为他取了个名字,叫则徐,希望他长大后能成为徐陵那样的人才。也正因为这个原因,父亲对林则徐的早期教育抓得很紧,两岁教他识字,三岁教他背诗,四岁便让他跟着自己到私塾去,让他和学生一块读书。
林则徐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立志不辜负父母的希望,自觉读书,学习刻苦。夏天,由于他家的院落后边有一条臭水沟,蚊虫密密麻麻,在晚上林则徐读书时,把他咬得浑身都是疙瘩,他却仍不觉得,直到第二天早晨,母亲来叫他去吃饭时才发现,母亲心疼得失声痛哭。于是,她狠心卖掉了一副耳坠,给他买来了一个帘子和蚊帐,并于每天晚上,在林则徐读书时,为他驱赶蚊虫。
有一天,他的父亲带着学生去鼓山游玩,登山望海,触景生情,一时兴起,便让学生以“山”和“海”为题作一副对联,并把这两个字嵌人上下联中。
当其他学生还在苦苦构思的时候,年仅九岁的林则徐已经脱口而出:“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
众学生一听,无不称赞叫好。父亲林宾日更是惊喜异常。因为他觉得,儿子写的这副对联,不仅气势磅礴,而且还借此抒发了他广大的胸怀和宏伟的志向。
此事传出后,福州一位名士大为惊异,来到林宾日的家中,想当面试试林则徐的才学。当林则徐被叫来和他见过礼后,这位名士当场念出了一个上联:鸭母无鞋空洗脚。
这是一个和周围的事都不相关的上联,连林宾日听了也一时想不起以何相联为宜,可小小的林则徐未加思考,竟立即对出了下联:“鸡公有髻不梳头”。
那名士听后,感到出有奇思,答有奇想,且对仗工整,字字有声,不由得连连称赞:“神童!果为神童!”
从此,九岁的林则徐便以“童年擅文”而出了名。
林则徐自从有了“童年擅文”的名声后,林宾日越发把培养林则徐成才当成了大事,经常与他切磋诗文,以帮助他提高学习兴趣,增强他学习的自觉性。林则徐深知父亲的良苦用心,对读书和写作也抓得更紧了。
有一年除夕,父亲林宾日坐在堂前写对联,林则徐站立一旁,铺好纸,研好墨后,林宾日从儿子的手中接过笔来,稍加思考,便来了副上联:除夕月不同,点数盏灯,代乾坤壮色。
该写下联时,林宾日有意让儿子显显才华,便故作难色;林则徐见状,已经知道父亲的用意,先没有开口,而是抡起一个小鼓槌,轻轻地在堂鼓上敲了三下。父亲不解其意,便问他说:“这是为何?”
林则徐笑着答道:“儿子已为父亲续好了下联。”
随后念道:“新春雷未响,擂三通鼓,替天地扬威。”
林宾日听了,连声赞道:“好一个‘替天地扬威’,我儿果然气度不凡!”
林则徐十二岁那年,去县城参加童子试,考官见他的成绩与一个老童生相差无几,就以联对的形式进行复试。
考官所出的上联是:童子何知?
意思是说:你们二人的知识到底怎么样?
老童生一时没有回答上来,林则徐却坦然回答道:“大人利见。”
意思是说:大人您自有正确的评判。
因此,林则徐考中头名。
第二年,郡中考秀才,林则徐又一举得中,被选拔到福建省城最高学府鳌峰书院深造。
林则徐在公元1811年入京会试,一举考中进士,走上仕途,先后任河道总督、江苏巡抚。
1838年,林则徐任湖广总督,严禁鸦片。
1840年,林则徐与两广总督邓廷祯合力严缉烟贩,迫使英美烟商交出鸦片237万斤,在虎门当众销毁,威震英法当局,但也因此受到投降派的诬害,充军新疆。
1845年,林则徐又被起用,四年后因病退职,返回故乡。
1850年病死,其著作有《林文忠公政书》等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