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楷模—习仲勋故事百则

  1、在陕西关中平原与陕北衔接地带,有一个享誉八百里秦川的古老县城——富平。这里自然风光秀美,留下了古人留恋行吟的诗句:“峰峦耸翠依天秀,桃杏飞红带雨香。极目登临情不厌,几回搔首自徜徉。”

  2、富平取“富庶太平”之意,因其秀美的自然环境和较为发达的经济文化而得名。这块钟灵毓秀的土地,创造了颇具特色的文化传说,形成了淳朴而强悍的民风民俗,培育了众多的有利于社会进步的杰出人物,见证富平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名胜古迹散布于城乡各地。

  3、在石川河中游川道南岸上,坐落着一个只有两户人家的小农庄,名叫习家庄。一九一三年十月十五日(农历九月十六),习仲勋就出生在庄上的一所农舍。

  4、这是一个典型的团结和睦、三代同堂的农民家庭。时祖母健在,父亲、叔父合家生活,妯娌和睦相处,纺织耕稼,勤俭治家。习仲勋和堂弟、妹妹们快乐地成长于这样一个和谐温馨的大家庭里。

  5、二十世纪初的中国,社会剧烈震荡,特别是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北洋军阀窃取后,政局混乱,风潮迭起。绰号为“陆屠夫”的袁世凯的亲信陆建章督陕后,残酷镇压异己,引起革命党人强烈反抗。一九一六年后,屡次爆发于富平一带的护国护法斗争像长空惊雷,在陕西乃至全国产生了强烈震动和深远影响。

  6、富平籍军人胡景翼、革命党人张义安同邓宝珊响应护国护法斗争,在富平举行兵变反陆,全歼陆建章之子陆承武的“中坚团”,演出了一场以少胜多、活捉“陆儿子”历史活剧。

  7、发生在当地的蒲城学潮、活捉“陆儿子”、三原起义等事件,被演绎成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生动故事在民间广泛流传,影响深远。

  8、为了生计奔走于三原、富平之间的父亲习宗德,回来常给孩子们讲述自己的见闻。这些在幼年习仲勋纯净的心灵中留下了很深的烙印。他憎恨黑暗、向往光明、不畏强暴、勇于反抗的性格开始形成。

  9、同乡几位著名的民主主义革命人士于右任、井勿幕、胡景翼、张义安的奋斗精神,更给他以深刻影响和重要人生启迪。

  10、富平是块神奇的土地,在习仲勋的故乡,方圆几十里,每一个河川山岭都有内容各异的美好传说。秦国大将王翦、王贲协助统一六国,黄巢荆山练兵,苗训退隐裔沟的佳话,在民间代代相传,使正值启蒙时期的习仲勋接受到了丰富的思想文化营养的滋润。

  11、当时的农村生活落后,文化闭塞,农闲时庄农人喜欢聚在一起谈天说地,上至帝王将相,下至狐仙厉鬼,仲勋和小伙伴常常围在一起,或屏声息气,或热血激荡,仿佛自己也成了故事中的一员。乡间这些褒贬分明、优美动人的故事如丝丝春雨,滋润着幼年习仲勋稚嫩的心灵,他的想象力得到了启迪,童年梦更加多彩。

  12、村头乡野农夫们的谈天说地,家中长辈讲述的趣事笑话,对稚气未消的幼童来说近似天书,但聪明的习仲勋听后几乎过耳不忘,经常把听来的故事讲给家人和同伴们听。他超常的记忆力和悟性使得庄里人和同伴对他赞赏不已。

  13、小伙伴一有空闲就会聚在一起听习仲勋讲故事,每次讲完都会在他的带领下,扮演故事中的各种角色,街头巷尾、田间地头都成了他们的舞台,仿佛个个成了抑恶扬善、杀富济贫、为民请命的“英雄好汉”。

  14、《三国演义》、《水浒传》、岳飞精忠报国等故事使小小年纪的习仲勋对侠肝义胆的英雄人物非常崇拜,常常模仿三国桃园结义、水浒英雄聚义等故事情节做游戏。

  15、父亲习宗德粗识文墨,他希望儿子长大后成为一名受人尊敬的读书人。农闲时就拿出《百家姓》《三字经》等家中仅有的几册蒙学书读给习仲勋听。

  16、父亲信奉“严是爱,宠是害”的教子格言,慈祥和蔼中透出几分严厉,经历较广,知书达理。他教育孩子们:要尊老爱幼,不要打架,不要骂人,勤劳正直。

  17、母亲生性善良,为人勤朴。精心侍奉婆母,相夫教子,起早贪黑,劳作不息。父母的言谈举止、处事风范深深影响了正值人之初岁的习仲勋。若干年后,习仲勋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时,常常深情地谈起父母亲给自己留下的优良品德,感悟甚多,受益终生!

  18、一九二二年春节过后,习仲勋结束了孩提时代无忧无虑的生活,父亲送他到庄子以东二里地的都村小学上学。

  19、习仲勋入学读书之时,正是古老的中国大地发生重大社会变革的年代。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不久,消息很快传到陕西渭北农村,引起强烈反响。刚刚进入学龄阶段的习仲勋,对听到的宣传和眼前发生的一切,尽管还是朦胧的,但这无疑是他接触马克思主义的起点。

  20、学校老师郭培生、唐铸九严于执教,诲人不倦,深受学生爱戴和乡人敬重。习仲勋非常喜欢这里的生活,学习十分用心,再加上记忆力特强,又勤学好问,国文、算术、社会、自然等课程门门优异,特别是老师要求背诵的《千字文》等多种蒙学经典,他都能够熟背如流,考试老是第一。

  21、郭培生老师时常采用将学生写得好的作文、大小楷和其他作业,张贴在教室后面的墙上这种“贴堂”的启发式教学方法,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初小四年间,习仲勋是“贴堂”最多的一位。

  22、习仲勋在都村上学,吃住在外婆家,少了一天往返几次回家时间的浪费。他常常帮助小他一岁低一年级的表弟柴国栋,两人既是小伙伴,又是一对帮学的“小师生”。

  23、生性活泼的习仲勋非常喜欢上体育课和做课外游戏,只有这时,他才觉得从书本中解脱了出来,像出笼的小鸟,尽情展翅飞翔。

  24、长辈们忠厚友善、勤劳节俭的优良品德,深深地影响着习仲勋的人生品格,形成了他勤劳朴实、忠厚善良、忍让负重、吃苦耐劳的道德风范。他小小年纪就跟随父辈下地参加田间劳动,掌握了不少种田的本领,犁、耧、耙、耱各种农活样样上手。

  25、放学后,以习仲勋为首的都村附近的孩子们和聂家庄周围的学生都要在这里摆下“战场”,玩作战游戏。习仲勋总是显得与众不同,他从容镇定,灵活机智,常常率先攻入“敌阵”。因此,小伙伴都愿听他指挥,亲昵地称他为“习司令”。

  26、一九二五年三月十二日,伟大的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先驱孙中山先生在北京逝世,富平县举办了隆重的追悼大会。都村小学的师生徒步赶赴庄里镇参加,庄重肃穆的会场,使习仲勋沉浸在对革命先驱的缅怀中。在这里,他初次了解了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经历和民主主义思想,增添了更多仰慕之情。

  27、四月十日,著名爱国将领胡景翼在开封逝世,陕西西安、三原、富平等地纷纷召开追悼会表示悼念。习仲勋得知自己敬仰崇拜的同乡爱国将领离世的噩耗,万分悲痛。

  28、一九二五年五月以后,学生运动逐步由校内活动扩大到社会活动,其突出的标志是陕西全省学生开展的声势浩大的“驱吴运动”。这一时期,习仲勋参加了学联组织的罢课、游行示威、演讲宣传、画漫画等活动,揭露吴新田纵兵行凶、惨无人道的罪恶行径,他的觉悟得到进一步提高,大大拓展了他的人生活动空间。

  29、一九二五年底,习仲勋初小毕业,同级三十名学生,考上高小的只有习仲勋、宋杰生、周奇等八名同学。这些刚刚走出初级小学校门的孩子作出的决定,不仅是对一所学校的向往,还包含着对自己心目中的爱国英雄胡景翼的崇拜和对新文化、新知识的追求!

  30、一九二六年春,习仲勋进入富平立诚公学高小部上学。立诚,语出儒家经典《大学》:“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齐,国齐而后天下平。”以此作为校训,其寓意是深远的。

  31、习仲勋因为升学考试成绩优异,成为该校少数由校方供给的公费生之一。他的人生历程,从此开始了一个新的起点。

  32、立诚学校是一所具有浓厚民主进步色彩的学校,加上优越的教学条件,吸引了一批进步知识分子,成为渭北地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中心地点之一。李子洲、王尚德、王复生等在语文课中选讲《中国青年》《新青年》《先驱》等进步刊物上的一些文章,启发学生的思想,引导青年走向革命道路。

  33、早在 一九二五年春,毕业于三原省立第三师范的共青团员严木三受聘到立诚学校任校长。严先生通过历史、语文等课程向学生宣传灌输民主科学思想,批判封建文化,成立立诚青年社,并建立立诚学校团小组,积极向习仲勋等一批进步青年学生介绍党、团刊物和《共产党宣言》《帝国主义论》等马列主义著作。

  34、一九二六年三月,刚入学不久的习仲勋加入了进步青年学生组织——渭北青年社立诚分社,参加学生运动,先后成立了学生会、渭北学联等进步学生组织,积极发展社员,发动和领导学生开展革命活动。

  35、十二岁的习仲勋,在立诚学校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启蒙教育,逐渐了解到在课堂以外还有更广阔的知识天地,从而催发了他探求新文化、新思想的浓厚兴趣。五月,经宋文梅、武子镇介绍,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从此,他将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波澜壮阔的共产主义伟大事业。

  36、在立诚学校一年间,习仲勋因学习成绩优异和小小年纪参加革命斗争,与程建文和高一级的学生宋文梅,并称为“都村三杰”。

  37、教国文的戴博轩老先生,学识渊博,重视学生的写作训练,作文题《可怕的蚊子》引导学生由自然界的现象联想社会上真善假恶现象自由讨论,以增加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给习仲勋和许多同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8、与习仲勋同班的学生还有胡景翼将军之子胡希仲、胞弟胡景铎,正是从这时起,习仲勋与胡景铎叔侄之间的交情日渐深厚,以致发展到在解放战争中促成了胡景铎带领上千名国民党官兵的起义。

  39、一九二六年五月,中共立诚学校小组成立,在学校发展党员,并利用课余时间,有组织地到庄里北边的董家庄、景家窑、三条沟、石窠等地向农民灌输革命思想,发动农民进行抗粮抗捐、反霸斗争,习仲勋便是其中的积极分子。

  40、立诚学校党小组成立后,党团组织进一步有组织、有计划地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列宁主义。在方法上,除了利用课堂和组织读书会外,还采取举办平民学校和讲习班、讲习会,推荐和创办革命刊物等方式。习仲勋积极参加这些活动,很快成为党团组织培养的骨干。

  41、习仲勋常受党团组织指派拿上用黑麻纸写的传单、插上鸡毛送到农民手中,以鸡毛传帖形式进行串联。传帖上写着某年某月某日在某地方有要紧的活动等语。

  42、一次在上官村大庙集中了五十多名农民,习仲勋和几名同学随严木三先生做宣传演讲,号召农民行动起来,读书识字,学习文化,反对土豪劣绅,在当地引起强烈反响。

  43、庄里镇有个恶霸保正叫张积德,平日里欺压百姓,民愤极大。七月,立诚学校党团组织决定举行清算集会,习仲勋和部分同学及当地农民砸烂了张积德家大门上“名重梓里”的金字匾,组织群众联名上告,迫使当局关押了张积德,清算出四百大洋赃款。此次斗争拉开了富平农民运动的序幕。这是习仲勋第一次参加实际的革命斗争,他逐渐明白农民只要组织起来,就具有反抗压迫、反抗剥削的强大力量。

  44、一九二六年冬,习仲勋参加了学生党员宋光龙、白振江组织发动的驱逐校长郗敬斋的学潮。学生从清查学校账目入手,揭露其种种劣迹,迫使他辞职离校。在立诚上学的一年间,习仲勋和校党、团组织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上街演讲,出演《北伐》,张贴革命标语,焚烧洋烟洋货。这位刚刚加入组织的共青团员,在频繁的革命活动中经受了锻炼与考验,他少年有志、勇敢无畏的气质特征和斗争精神也开始显露出来。

  45、立诚学校革命风潮的兴起,引起了国民党地方当局的惊慌和仇视。一九二六年秋,立诚学校校董找借口解聘了严木三先生。迫于形势的变化,组织决定让党团骨干陆续离校,习仲勋也转入富平县立第一高等小学上学。

  46、富平县立第一高小具有光荣的革命斗争历史,聚集着一批中共党员和进步人士,而且严木三先生不久也被任命为该校校长,这里成为了中共富平县党团组织领导中心和培养发展革命骨干的阵地。

  47、习仲勋进入这所学校后,立刻被这样一个充满生机的学习环境所吸引。他除认真完成学业外,还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较前更为广泛深入的革命斗争中。

  48、他在第一高小上学,由原来的公费生转为自费生,每周日从十五里外的家中取些干粮馒头,吃上六天,生活极为艰苦。但他学习更勤奋,革命活动更积极。

  49、一九二七年四月十二日,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公开叛变国民革命。陕西的共产党、国民党组织和国民联军驻陕总部一致行动,组织了以农民和学生为主体的反蒋讨蒋群众大运动。四月二十八日,中共北方区领导人李大钊等遭奉系军阀杀害的噩耗传到富平,许多学校罢课,召开追悼会,发表演说,散发传单,抗议军阀的反动行径。

  50、在游行队伍中,习仲勋总是最活跃的一位,手持小旗,呼喊口号:打倒军阀,打倒帝国主义。

  51、习仲勋在中共特支和团组织领导下,多次和其他团员一起在彭村塔等地开会,讨论共青团在斗争中担负的任务、斗争方式和纪律,及时总结经验教训。

  52、习仲勋和一高师生还自编活报剧,在集会时演出,宣传群众拥护国民革命,一时富平的革命运动出现了轰轰烈烈的局面。在现实的革命斗争中,习仲勋懂得了更多的革命道理。

  53、鉴于习仲勋在革命实践活动中的突出表现,中共富平县特支郑重讨论了他的入党问题。由于习仲勋年龄尚不足十四岁,又刚从立诚学校转来,最后没有通过。但从这件事不难看出,习仲勋在现实革命斗争中已逐步向一个成熟的无产阶级先锋战士迈进。

  54、大革命失败后,西北的国民党公开其反革命活动,对共产党人杀的杀,赶的赶,共产党和革命人民遭到了极其严重的损失。在白色恐怖的形势下,习仲勋坚持开展革命斗争,他多次参加三原团员会议,分析形势,研究斗争策略。

  55、年轻的习仲勋对眼前发生的现象迷惑不解,向信赖的老师和同学求教,开会时仔细听取别人的发言,并踊跃发表自己的看法,逐渐明白了劳动人民争取民主自由的革命,寄希望于国民党、军阀是靠不住的,只有在共产党的旗帜下,依靠劳动人民自己的力量解放自己。

  56、在新的形势下,习仲勋等团员决定今后团员之间只发生纵的关系,不进行横向联系,对外严守秘密,不暴露身份。

  57、这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如一道耀眼的闪电,划破了黑暗的夜空,照亮了中国共产党前进的道路,拉开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序幕。

  58、南方的喜讯传到了这个遥远的陕西关中小县城,中共富平特支迅速把这一喜讯传达给党团员。

  59、九月二十六日,成立仅两个多月的中共陕西省委,在西安红埠街九号秘密举行第一次扩大会议,曾在北京创办《共进》杂志的李子洲,传达了中共八七会议精神和中共中央对陕北工作的指示。会议特别提出:“在西北培植革命的军事基础……是党在陕西的特要任务。”“党到农村去”、“党到军队去”、 “用各种方式武装农民……积极准备武装起义。”

  60、十月十二日,由中共陕西省委领导和发动的清涧起义爆发,打响了西北地区武装反抗国民党封建军阀统治的第一枪。它如漫漫长夜中的一声春雷,震撼着三秦大地。

  61、习仲勋和同学们谈论着时局的变化,笼罩在心头的阴云慢慢散去。从此,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的名字嵌入了他的脑海。

  62、他领悟到:当蒋介石举起屠刀的时候,共产党人并没有被压倒,被屈服,而是在滚滚寒流中酝酿着更理智、更英勇的斗争。他看到了年轻政党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前程。

  63、这年冬天,中共富平特支组织发动的驱逐县教育局长樊益三的斗争在第一高小发起。党组织决定利用选举之机,推选在一高任教的共产党员石林侯代替樊益三任教育局长。后选举未完全如愿,但樊益三被赶下了台。习仲勋积极投入驱樊斗争,揭露其劣迹,进行宣传演说,形成了富平县一支较大的革命学潮。

  64、一九二七年底,习仲勋高小修业期满。这时,已在省立第三师范上学的好友宋文梅极力鼓动他报考自己所在的学校。一九二八年春,在升学考试中,习仲勋以优异的成绩被该校录取。

  65、习仲勋报考第三师范,与其说是对学校的选择,不如说是对心中理想的向往和追求。他的老师严木三就毕业于这所学校,从严老师和宋文梅那里,他对这所具有革命传统的学校有了更多的了解。

  66、在学校党组织的领导和宋文梅的直接联系下,习仲勋和校内党团员开展学生运动和校外革命活动,经常和同伴利用晚上时间到学校、街巷的墙上张贴传单。

  67、二月,按照宋文梅的安排,习仲勋和同学到东关武廷俊家中集合,与三中、三职的两个学生一起写标语。

  68、三月初,习仲勋和十多位团员在三原县东关清河沿上的公共体育场秘密举行会议,分析形势,布置如何做好宣传、加强组织活动等问题。

  69、三原的学生运动引起了地方当局的注意,他们派反动骨干到学校担任校长、训育主任等职,加强对学生的监视和控制,双方斗争日益尖锐。

  70、反动校长王藩臣、训育主任魏海经常拉拢一些人,打击进步学生。魏海为人骄横,目中无人,对学生的行为严加限制,动辄用教鞭抽打体罚学生,引起众怒,学生齐声高喊“撵出去”。

  71、一九二八年三月十二日,是孙中山先生逝世三周年纪念日,学校当局准备开展纪念活动,进步学生出于对王藩臣、魏海的不满,即提出不参加校方组织的活动以示抗议。

  72、训育主任魏海质问学生会会长杨树荣,毫无政治经验的杨树荣一连说出刘继锷、高天作、刘全中、惠贞祥、王秉衡、李彦仓、华岳重、董子平、习仲勋等九位共青团员的名字,这一随意行为造成日后九名学生四个多月的牢狱之灾。

  73、此后,学生和魏海的矛盾冲突升级。第三师范党团组织作出除掉训育主任魏海的决定,得到上级组织的同意。

  74、“三师学潮”发生后,三原县县长马润昌即按魏海记下的名单,将九位同学带到国民党县政府。

  75、当天,马润昌即在县政府二堂亲自对九人轮流审讯。他用套供的方法逼问,习仲勋机智地作了回答。在审讯无果的情况下,马润昌又以有嫌疑需要调查为由,将九人押入看守所。

  76、三原反动当局对他们严加看管,戴上脚镣。在给习仲勋戴脚镣时,一位押在同院内的马鸿宾部逃兵,看到习仲勋年纪小,刑具沉重,就从自己裤子上撕下一块布将铁镣裹上,使习仲勋极为感动。

  77、不久,中共三原县委学运负责人武廷俊也被捕押。

  78、在狱中,共产党员武廷俊成为组织领导狱中斗争的核心人物。他鼓励大家说:“不要怕,当局没有抓住我们任何证据,不会把我们怎么样。”

  79、在三原看守所两个月内,他们进行了三项活动和斗争:一是学习知识,统一思想认识。武廷俊和外面保持秘密联系,让人送进了一些如《社会进化史》之类的理论和进步文艺读物,武廷俊还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宣传和讲解。

  80、二是进行了以改善伙食为目的的绝食斗争。看守所内伙食极差,饭菜变质、不能食用是常有的事。为此,武廷俊带领九名学生和看守长进行说理斗争,并提出当局如不解决问题,即宣布绝食。情况反映到国民党三原县政府后,县长被迫答应了条件,不再供应霉烂变质食品,改发每人四串钱,从外购饭。

  81、三是对看守所关押的马鸿宾部逃兵进行宣传和串联,提高他们对反动当局和军队本质的认识。同时还把每人发的四串钱分给他们一半,以改善他们的伙食,争取士兵觉悟。他们还以孩子们特有的方式和看守警察作斗争,有时,游戏似地在看守所高声大笑,继而又哭又叫,使得当局对他们无可奈何。

  82、一九二八年四月,武廷俊单独和习仲勋谈话,郑重宣布习仲勋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因为年龄只有十四岁,仍保留团籍,作为跨党分子参加活动。从此,习仲勋的人生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83、六月初,国民党三原县决定将这些学生移送国民党陕西省当局处理。共产党员武廷俊和习仲勋等九名学生共十人,由马鸿宾部派士兵押解,分坐两辆车,走上了通往省城西安的道路。

  84、他们被押抵西安后,即交由位于北大街西华门的军事裁判处关押。大革命失败后被陕西逮捕的所谓政治犯多在这里囚禁审讯,其名为军法处,实为反动当局专门逮捕镇压共产党和革命人士的暴力工具。

  85、三师学生被关入军事裁判处后,再不是三原时的十人一室,而是分别关押在小号房内。白天看管较松,可以相互交谈。晚上小房上锁,不能串号。

  86、在分别隔离的情况下,习仲勋一有放风或其他机会,就和武廷俊接触,听取他的意见。因此,习仲勋只和同狱的三原党团组织负责人李子健、王鸿俊接触,听取他们讲一些革命道理和党的基本知识。同其他人皆保持距离,不单独接触和谈话。

  87、一个月后,习仲勋被叫去受审,审讯者问了年龄、籍贯以及是否参加“学潮”事件,是否参加共产党领导的一些活动等等,陪审还在一旁帮腔威胁,习仲勋从容应对,不为其气势所动,在二十分钟内审问一无所获。

  88、之后,其余八人也被轮流审讯了一遍,仍无收获。自此,此案被搁置一边,再未提及。

  89、军事裁判处处长萧振瀛经常来狱中查看,习仲勋与同学们乘机质问:“我们到底有什么罪?”“不明不白关这么长时间,父母也不知道,谁家的父母不操心儿子?”萧振瀛看着这些衣衫破烂,形体瘦弱的孩子说:“你们不要着急,待我给宋主席报告后就释放你们。”

  90、八月,萧振瀛带领除武廷俊外的九名三师学生去国民党陕西省政府面见宋哲元。萧振瀛行前交代:“见了宋主席后他要问及你们有无保人,你们就说有,回来后我就释放你们。”说完他先去省政府,两名法警带习仲勋等人来到宋哲元办公室外等候。

  91、宋哲元出来后高声说道:“过去总司令把路走错了,致使后来的青年误入歧途,现在只能回头是岸;共产党煽动无知青年捣乱,扰乱社会秩序。你们年龄这么小,不在学校好好读书,闹什么学潮?”

  92、宋哲元问:“你们有没有保人?”同学们回答说:“有”。宋哲元接着说:“好几个月了,你们的父母日夜盼望你们回来,现在就可以回去安慰家人了。”说完摆了摆手,转身走进了办公室。

  93、习仲勋等人被带回军事裁判处,早饭后由监狱司书领到所谓“优待室”,房中桌上已放好了纸砚笔墨。司书说,每人必须写一份保证书方可回去。几位同学统一口径,写下保证:“我们年幼无知,一心向往师范,日后毕了业,可以当小学教员,牌子亮,挣钱多,不料因为学潮而引起嫌疑,坐了几个月监狱。以后再也不念书,永为农夫。”

  94、但是,当局并未履行无条件释放的诺言,变成了具保释放。习仲勋叔父习宗仁闻讯专门从富平来到西安,以同乡商铺担保,才算办齐了出狱手续。

  122、他把自己要走的想法告诉了妹妹秋英和夏英:“我们没有了父母,你们要互相照顾,还要管好弟妹,不能让叔父作难。”但是,他这次与秋英和夏英的生离,竟然成了诀别!她们两在连续五年之久的灾荒年馑中,又先后患肺结核和白喉病,被病魔夺去了生命。

  123、一九三0年正月初八(公历二月六日),得到中共武字区组织的指示,年仅十六岁的习仲勋,泪别故乡,泣离亲人,前往数百里以外的一支国民党杂牌军队中从事兵运工作。

  124、带着改变中国农民悲惨命运,实现人类共同幸福的美好憧憬,习仲勋义无反顾地走上职业革命道路,经历两年多的艰苦斗争,于1932年4月组织发动了震惊甘陕的两当兵变,揭开了甘肃革命武装斗争的序幕。

  125、习仲勋早年的革命活动,对于他后来的革命道路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些活动使他懂得只有用共产主义思想指导,才能拯救灾难深重的中国,只有用革命的方式,才能摧毁旧世界,建立理想的社会。在这种认识的引导下,两当兵变后的习仲勋又投身到创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艰苦征程中。

相关故事

精彩评论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