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农民养老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 2016-07-21 11:34
- 名人故事大全
- 作者:小编
- 来源:网络
毛泽东农民养老思想强调了解决农民养老问题的重要性,提出了解决农民养老问题的基本方法和原则,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农民养老之路,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当今农村养老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不仅是从较低阶段走向较高阶段的过程,而且是人从片面、畸形的发展到自由而全面发展逐步推进的过程。在人类社会发展尤其是大工业的发展中,“大工业在瓦解旧家庭制度的经济基础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家庭劳动的同时。也瓦解了旧的家庭关系本身。”家庭的保障功能大大缩水,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成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保障思想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中国革命、建设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农民养老思想,这些宝贵的思想在当今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毛泽东农民养老思想的主要内容
1、解决农民养老问题的重要性
毛泽东从青年时代起,就注意了解和研究中国社会,他思考问题的角度总是立足于中国国情,特别是当他获得了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之后,更使他的这种个性特质发生了一个飞跃,这就是扎根中国实际,靠调查研究了解中国社会。在革命实践中毛泽东把农民的社会保障工作作为建立工农联盟、发展红军部队乃至革命取得胜利的关键,把解决农民的养老问题提高到立党、治国的高度来强调。
1926-1927年春毛泽东到湖南长沙等五个县作了32天农村调查,形成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毛泽东认为中国经济主要是农业经济,农民占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农民是生产的主力军。然而农民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深受“三座大山”的残酷剥削,这时农民就可能成为革命的主力军。然而发动农民参加革命的钥匙在哪里?毛泽东曾深入分析了红军为什么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能够得到发展:“大数量地动员群众去当红军,依靠于:……充分地优待红军家属……”所以毛泽东强调作好农民的社会保障工作特别是老年农民的保障工作是“使群众欢喜去并安心留在红军部队的一个根本工作”,1934年他在指导《乡苏怎样工作》(苏维埃的基本组织)中特别强调:“互助社的工作是优待红属,社员互助与帮助孤老”。由于毛泽东对包括农民养老在内的社会保障工作的重视,在党和革命面临严峻挑战的时刻,在农村迅速壮大了革命队伍。
建国后毛泽东更是把解决农民的养老问题作为社会生活中的大事来抓。毛泽东在研究苏联的政治经济学教材之后,指出“这本书在谈到物质利益的时候,不少地方只讲个人的消费,不讲社会的消费……。这是一种片面性。”他认为“社会主义社会,不搞社会集体福利事业还成什么社会主义?”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新中国开展了多方面的社会保障工作。1956年6月30日一届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高级农业合作社示范章程》中明确规定:“农业合作社对缺乏劳动力或者完全丧失劳动力,生活没有依靠的老、弱、孤、寡、残疾的社员在生产和生活上给以适当安排和照顾,保证他们的吃穿和柴火的供应,保证年幼的受到教育和年老的死后安葬,使他们生养死葬都有依靠。”这是较早、完整地提出关于农民养老的法规性文件。从此。“五保供养制度”作为新中国第一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载人了史册,成为党和国家在广大农村地区的一项长期政策。
2、解决农民养老问题的方法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孝道思想极为丰富,但是传统文化中的孝道是人伦之礼和人生准则。毛泽东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认为养老不仅是道德风尚,更是人的权利。早在1922年5月1日,毛泽东就指出:“那些六十以上不能卖命的人,应该给予他一点救命的食物。一个人在一老一少两个阶段不能做工的时候应该都有一种取得保存他生命的食物的权利……”在此基础上毛泽东进一步提出了“老病保养权”。毛泽东首次使用“老病保养权”,揭示了在解决养老问题上存在着吃饭和就医两大基本问题。这两大基本问题对于当时的中国农民来说,更是难题。毛泽东认为解决中国农民的养老问题必须推翻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把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建立社会主义的中国,建设人民的医疗。这就形成了革命与建设两步走的中国农民养老之路。采取的保障方法主要有:
第一,进行土地革命。实现“耕者有其田”。土地革命是中国革命的基础和主要内容。在整个民主革命过程中,毛泽东为了让农民能“有饭吃”,不断进行土地革命实践。从1928年起,毛泽东制定了一系列的土地法和土改政策,如1928年《井冈山土地法》、1929年《兴国土地法》、1930年减租减息政策、1946年《关于清算减租减息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即《五四指示》)、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等,这些规定使农民有土地使用权,大部分农民分得了土地。为了彻底解决农民的吃饭问题,获得平等的养老权利,以党的七届三中全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实施为标志,新中国从1950年到1952年,近两年时间完成了全国近3亿农业人口区的土地改革。土地改革的基本内容,就是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无地少地的农民。实质就是“耕者有其田”。这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土地改革,巩固了新生政权,为迅速发展国民经济,解决全国农民的养老问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推动农业生产合作化,增加农民收入。新中国的土地改革,虽然实现了“耕者有其田”,但这又在新的基础上重造了小农经济,土地改革既没有结束贫困,也没有使农村资源总量增加。毛泽东认为,农村中仍然有一些严重困难的人,“鳏寡孤独,没有劳动力。但是互助组和合作社可以给他们帮点忙。”土地改革后,解决包括农村老人在内的贫困户的吃饭问题是毛泽东积极倡导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基本出发点。1953年10月至11月间,毛泽东提出了走农业合作化道路、办大社的思想,其中就有通过农村集体组织来解决贫困农民养老问题的内容。1956年1月,经最高国务会议通过。中央以草案的形式发表了《1956一 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其中第三十条规定: “农业合作社对于社内缺少劳动力、生产没有依靠的鳏寡孤独的社员,应当统一筹划,指定生产队或者生产小组在生产上给以适当的安排,使他们能够参加力能胜任的劳动;在生活上给以适当的照顾,做到保吃、保穿、保烧(燃料)、保教(儿童和少年)、保葬,使他们的生养死葬都有指靠。”新中国的这次农业生产合作运动,不仅增加了生产总量,而且使那些缺少劳动力、生产没有依靠的鳏寡孤独的社员有了养老的依靠。尽管合作化后期有超越生产力发展规律的遗憾,但是这种合作社的养老模式是一次伟大的尝试,蕴涵着社会养老的思想。
第三,建设农村医疗卫生保健网,解决农民就医难问题。养老不仅是简单的吃饭问题。人到老年时更是发病的高峰期。早在1945年。毛泽东就指出:“所谓国民卫生,离开三亿六千万农民岂非大半成了空话”。新中国建立后毛泽东反复强调要密切关注农民的就医问题,在其影响下国家对农村卫生工作也非常重视。1950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提出县设卫生院、区设卫生所、行政村设卫生委员、自然村设卫生员的组织形式。这一政策构想,指导了农村三级医疗保健网的建设。1965年毛泽东发表“六·二六”指示,要求各地逐步把人力、物力、财力的重点放到农村去。针对当时中国医疗队伍小、农民特别是老年农民看病不方便的实际,毛泽东在报告中指出:“大力为农村培养医药卫生人员。……不脱产卫生员”。这就是“赤脚医生”,他们身背药箱,头戴草帽,为农民防病治病,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当时农村缺医少药的面貌,改变了农民的生存状况。此后,大批城市医院人员和医学院校的毕业生下放到农村,大量医疗器械、设备、经费也开始向农村倾斜,公社卫生院的技术条件得到很大改善,农村合作医疗也逐步展开。这样,以县级医药卫生机构为龙头,公社卫生院为枢纽和大队卫生所(保健站、医疗站)为基础的农村医疗卫生保健网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完全确立。农村三级医疗保健网、合作医疗制度和赤脚医生曾经惠及多数农村居民,被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银行给予高度评价,被誉为以最小投入获得了最大健康收益的中国模式。它极大地改变了农村卫生落后的状况,改善了农民特别是老年农民的就医难问题,为解决农民的养老问题作出了突出贡献。
3、农民养老的基本原则
第一,独立自主与国家扶持相结合。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在解决农民养老问题上,毛泽东也主张在依靠农民自己力量的基础上,国家给予适当帮助。在新中国一穷二白、艰苦奋斗搞工业化的情况下,毛泽东认为土地是农民养老的最可靠保障,因此实行了土地改革和农业生产合作化给予农民养老基本保障,同时建立了“五保供养制度”,对鳏寡孤独者给予特殊照顾。在“托保制度”中要仍然坚持独立自主与国家扶持相结合的原则。农业合作化以后,农业生产合作社安排照顾“五保户”的生活,一般采取的措施主要有:一是对有一定劳动能力的五保对象,安排他们从事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二是补助劳动日。对丧失劳动能力的五保对象,按全社、队每人一年的平均劳动口数,补助给五保户,同其他社员同样参加分配;三是补助款物。按五保内容规定的吃、穿、烧、教等标准,计算出所需的款物数,从公益金中直接分给五保户现款和实物;四是对年老体弱病残人员。日常生活自理有一定困难的,安排专人照顾他们的日常生活。穷社、队和遭受自然灾害的社、队,负担确有困难的,由国家给予必要的补助。独立自主与国家扶持相结合的原则符合中国当时的国情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在解决农民养老问题上的体现。
第二,水平适度与循序渐进相结合。毛泽东认为。农民的养老水平必须同生产力相适应,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循序渐进。他指出:“人民生活不可不改善,不可多改善:不可不照顾。不可多照顾。”在消费与积累的关系上,他强调:“生产费不必说,管理费也是必要的,公积金是为了扩大再生产,公益金是为了农民的福利。但是,这几项各占多少,应当同农民研究出一个合理的比例。”在城乡养老关系上,毛泽东指出:“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他们的劳动条件和集体福利就需要逐步有所改进”。在农村,“我们要尽可能使农民能够在正常年景下,从增加生产中逐年增加个人收入。”要反对不关心群众生活和群众福利的官僚主义。“人民生活有所改善,……人民是高兴的。……过高的要求和暂时办不到的事情,要向人民公开地反复地解释。”在这里,毛泽东既强调社会保障水平必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不断提高,又把这种提高看成是一个渐进过程,这就从根本上规定了中国农民养老的发展方向和历史进程。毛泽东关于农民养老水平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分析是深刻的,反映了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在今天看来仍然充满着智慧和真理的光辉。 第三,公平与效率相结合。对社会公平的深切追求是毛泽东农民养老思想最为鲜明的特点。毛泽东把握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提出了自己独特的农民养老公平观。首先,是对人基本养老权利的尊重。毛泽东认为养老的权利是针对所有的公民,他曾经严厉批评了对旧政权留下的军政人员采取歧视待遇的错误做法。在给湖南领导同志的批示中就明确指出:“湖南有十万失业的军政人员和广大的孤寡没有人照顾,如果只管共产党的孤寡就会出乱子。”其次,毛泽东的“公平”不是那种中国传统意义上的绝对平均。而是在承认差别基础上相对公平。《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他将赞同农民平分土地的要求同提倡绝对平均主义区别开来。他指出:“谁要是提倡绝对的平均主义,那就是错误的”,“在分配土地问题上主张绝对平均主义的思想,它的性质是反动的、落后的、倒退的”。毛泽东强调:“我们的提法是既反对平均主义,也反对过分悬殊”。最后,毛泽东提倡以公平促进效率。土地改革后毛泽东分析了农村的贫富状况“许多贫农,则因为生产资料不足,仍然处于贫困的地位,有些人欠了债,有些人出卖土地,或者出租土地。这种情况如果让它发展下去,农村中间向两极分化的现象必然一天一天地严重起来”。影响农村的发展速度,也会导致整个农村养老水平的低下。毛泽东主张以合作化的方式实现大体公平,以公平促进效率。事实证明在农业合作化的前、中期,这种做法确实收到了很好的成效。令人遗憾的是,从50年代后期起,由于过度强调了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作用,对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做了主观化和简单化理解,农村生产力遭到破坏,直接导致了我国农民养老基础的薄弱。
二、毛泽东农民养老思想的现实启示
1、以人为本,坚定建立和完善农村养老制度的信心
毛泽东高度重视农民的养老问题,他把解决农民的养老问题提高到立党治国的高度来强调和千方百计解决问题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21世纪我国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老龄社会。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已经居世界之首,且有70%以上的老人分布在农村,所以解决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重点在农村。以养老保险制度为核心的社会保障制度被喻为社会的稳定器和安全网,也是世界各国应对“银发浪潮”的金钥匙。在中国现行的社会保障体系中,农村养老保险无疑是其中最脆弱的一环。目前我国人均GDP已经超过2000美元,达到了普遍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条件。党和政府对此也高度重视,“老有所养”是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民生目标之一。2009年6月2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于2009年在全国10%的县(市、区)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这让我们看到解决中国农民养老问题虽然有困难,但是有办法,更有希望。
2、立足国情,不断推动制度创新
毛泽东农民养老思想及其实践来源于他对中国国情的深刻认识和对传统养老思想的勇敢超越。开辟了中国农民养老的新纪元。伴随着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传统的养老方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是家庭小型化,二是空巢化,三是与第二、第三产业相比,土地收益下降。这使得传统的养老功能在弱化,农民养老风险不断加大,所以解决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难点在农村。目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确立并逐步成熟。要解决新时期的农民养老问题就必须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型农村养老制度。
3、科学发展,增强发展动力
毛泽东强调,农民养老问题的解决要靠科学发展,坚持三大原则,即:独立自主与国家扶持相结合、水平适度与循序渐进相结合、公平与效率相结合,在今天看来仍然是具有指导意义的。社会保障是国家和社会有组织地运用经济援助的手段,解决社会成员的各种社会保障需求。这就使得其必然要与当时当地的社会经济状况相适应,任何超越时代的社会保障措施都将导致物极必反的结果,任何落后时代的社会保障措施亦因不能真正解决其应解决的各种社会问题而导致社会危机。目前我国经济总体发展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但仍然是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还很低且地区发展差距较大、养老形势严峻。这要求解决农民养老问题更要坚持科学发展,避免走弯路。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提出的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四大基本原则是与毛泽东倡导的农民养老三大原则一脉相承的。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阶段,这为解决农民养老问题提供了良好契机,政府对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大量投入必将为农民养老迎来新的曙光。要使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健康、持续发展,成为造福人民的好制度,必须与其他社会保障制度如农村合作医疗、农村低保等协调发展,同时要求农民在党和国家的帮助下要发扬自力更生的光荣传统。使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由输血机制变成造血机制。让农民永远养老无忧。
总之,毛泽东农民养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保障思想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有中国特色的农民养老思想。这其中不仅有对中国传统养老思想的超越,也闪烁着现代社会保障理念的火花,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当今解决农民的养老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