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皇帝为何只是个“牌位”?
- 2015-12-31 10:34
- 帝王故事
- 作者:小编
- 来源:网络
“皇帝只是个牌位”——这是历史学家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说的,并且把它作为文章的题目说出的,他指的是万历皇帝,黄仁宇认为:
“……他是天子,拥有四海,这涵义本身就值得思考。他既富有无所不包,为何还有收贿赂之说(有烟必有火)?他的权力不次于天,为何自己的老岳父还要找外快补官俸之不足,他拥有三宫六院,无限的女人,但连由一个心爱的妻子、骨肉之感的儿子所组成的家庭也没有。这一切悖于常情的生活,难道就是做天子的幸福吗?”
“……他明明被疏呈气得吹胡子瞪眼睛,最后还把自己架空在“圣度”的圈圈里,这不也是阿Q精神?”
“……他只好早掘坟墓,早料后事,在活着的时候就准备着死,这活又有什么意思?那大量的人力财富都投入他葬身之地,也只是显示他暂时拥有财富支配权。”
万历皇帝的生活,真的像一个牌位,放在那里,供人景仰,却如同僵尸,不能够随意动弹,作为一个高高在上的皇帝,为何沦落到如此地步呢?
这要从明代实行的内阁制说起。
明代内阁由一群文官组成,文官制度早在唐代大兴科举时就已形成,但不是为了提高行政效率,而在于更好为皇帝服务,为皇室办事,没有多少独立性可言。
可是,到了明代,由于实行了内阁制,文官集团们具有了一定的独立性,并且可以理直气壮地行驶自己的“正义”职权。
朱元璋废除丞相,设置内阁,本是为了替自己办事、强化自身权力的,而到了宣德朝时期,内阁权力开始上升,到了成化、弘治朝时期,内阁发展成能够对抗皇权的文官集团,经过嘉靖、隆庆朝的发展,万历朝早期内阁的权力达到极盛。
根据“票拟”之权,内阁做出的决定,皇帝不能随意更改,内阁成员不是由皇帝直接任命,而是经过推选产生。
另外,明代还沿袭了秦汉以来的廷议制,所有军国大事,都要经廷议裁定,廷议由集体参加并讨论,皇帝只能提一些倾向性的意见,当集体讨论达成一致意见时,皇帝在多数情况下都得批准。
随着内阁官员地位的提高,阁臣成为廷议中的主要力量,内阁的首辅经常主持廷议,直接左右廷议决策,廷议的决策由内阁票拟后呈皇帝批红,而明代中后期的批红权多由宦官代掌。
如此,内阁主持廷议,达成决议,内阁票拟,宦官批红,中央决策就形成了。大事小事都让臣子们给办了,皇帝倒很清闲,只管安享富贵,连操心的机会都没有了,同时所起的作用也就很小了,皇帝的位子显然成了个摆设。
通常认为,明代消弱了宰相的权力,皇帝是说一不二的,事实上却与此相反,原因就在于内阁集体成员对皇帝本人限制到了“无微不至”的地步,连皇帝的私人生活也被监视和管制得很严。
万历皇帝很喜爱自己的次子,想立他为太子,但是大臣们一个个出面指责他,说他违反了祖制,这些做臣子的竟以集体辞职相威胁,皇帝不得不妥协下来。
其他的军国大事就更不用说了,最后的决定绝非皇帝拿定,内阁的文官们处处以道德和祖先的信条要求皇帝,万历本人不得不向每个臣民示好,性情温和,以便赢得大家的支持和称赞,文官集体塑造了一个没有个人感情、缺乏个人情性的“好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