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衣敝衣以耕

  曾子衣敝衣以耕

  曾子的品行和名声在外被人广为流传,当时处于乱世时期,很多君主都有招揽人才的心思,于是鲁国君主便请人前去请曾子到鲁国。

  曾子像

  曾子家境清贫,经常穿着麻布旧衣服,自己在田里耕地,鲁国国君知道之后就派人对他说:“你所居住的附近区域就当做你的封地吧,然后你在这里收租金,就可以买好点的衣服,过好一点的生活了。”曾子没有接受,鲁国国君不放弃,又派人去了好几次。国君派出的特使劝他:“这不是你自己求来的,这是国君赠予你的,你为什么不愿意接受呢?”

  曾子摇摇头:“接受别人的馈赠但是又没有什么回报,如果不接受又会对不起人家一番好心,让别人觉得傲慢,虽然你们真心相邀,但是我仍然感觉亏欠。”来使心悦诚服的离开了。孔子后来听到这件事情之后,很是敬佩,觉得曾子保全了气节。

  这件事情体现出曾子无功不受禄,他要靠自己的实力吃饭。鲁国君主给了他一片封地,虽然是为了帮助他修饰仪容,但是如此丰厚的馈赠,让曾子不敢接受。亲朋好友之间的相互馈赠都会有亏欠之心,过分的拒绝也会让亲友之间的感情受损伤,如果接受了,又会让自己的品行有损伤。不过亲友之间多是情谊,这和君主对自己的馈赠是完全不一样的,自己接受亲友馈赠还有可能不谈报答,但是用城镇想赠送,真的没有办法接受。

  宗圣曾子政治理念

  曾子参与了儒家四书之首的《大学》编纂,书中提出了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不仅至善也提倡生财。主张唯心主义,有着朴素的哲学思想。古语说要想明德于天下,必须要让一个国家泰兴昌盛。

  曾子像

  要振兴一个国家,就必须要每一个家庭都做到和谐稳固,要想让每个家都和谐必需让作为社会最小单位的个人能够修正自己的行为,让自己变得高尚。从个人做起才能让这个天下明德。这个链条构成了整个社会的道德体系。

  他的政治理念分为两个部分,一个就是至善,一个就是生财。至善指的是道德修养和政治上的最高境界和最终理想。通过诚心修身修养道德,通过齐家治国平天下达到政治上的最高境界。让政治和道德相互作用就是儒家的政治观点。他们相信人之初性本善,描述一个大同社会。作为当政者,必须要了解民心,尊重人民,知道群众力量的重要性,不乱加赋税,用一种谨慎的态度治国,民众用一个谨慎的心做事,因此,一个有高尚品德的人才能称之为人。

  “生财”讲的是做官的目的论,有的人做官是为了权利,有的人是为了敛财,这样的人是不能够委以重用,财富聚集的目的是为了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敛财的君臣就是国家的窃贼。其次当官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举才,用人唯才的,不能因为个人喜好让人才埋没,这样的小人比贪腐更可怕。

  孔子选曾子接班

  曾子师孔子的学生之一,入学时间并不长,资历不是最老的,才学是中上等。但是孔子死的时候没有把自己的位置传给亲孙子子思,而是将门下包括子思全部托付给了年轻的曾子,这是为什么呢?

  曾子像

  颜回毫无疑问是孔子的接班人,论语中有很多地方都能看出来,在论政篇章里面提到,颜回的悟性非常高,而且人又公正谦虚,对长者恭敬;凡事就事论事,不迁怒别人,能够对人不存二心,颜回也相当好学;在个人生活上,他安贫乐道;孔子认为宴会时最能懂他心意的人,他说的话,做的事,都不需要孔子多加指导,一个眼神或者只言片语,颜回就能懂他的意思,颜回死之后,孔子悲痛万分,像死了儿子一样。

  但是人死不能复生,他只能退而求其次,必须找一个接班人,他的身体也非常不好了。曾子并不是最聪慧的,孔子曾经说他鲁莽迟钝,遭受父亲的杖责也不知道躲避,生生受着,不仅让自己的身体损伤,也损坏了父亲的名声。但是最后孔子还是看中了曾子的“鲁”。正因为曾子恪守礼数,可以控制,他才能安心的将孔门心法传给他。在孔子死后,他的很多弟子都开始自立门派,唯独只有曾子恭恭敬敬的维护着孔子的地位,传承着孔门的思想理念,不激进的人至少不会犯什么大错。他的弟子和孙子他的性格都特别了解,把位置传给曾子才是最合适的选择。

  曾子杀人的启示

  曾子是孔子的学生,也是儒家的一位代表人物,鲁国也有一个人叫做曾参,也就是重名了,有一天这个人在外面杀了人,被人传到曾子的家乡,所有人都以为他是杀人犯,流言可畏。

  曾子像

  首先是曾子家的一个邻居,听了一个目击者说他在案发现场看见一个行凶的人叫曾参,但是曾子的邻居并不知道这个曾参是同名,下意识认为是自己认识的人。邻居听完之后慌里慌张的回到家,敲开曾子家的门,当时只有曾子母亲在家。

  她听到儿子杀人的消息之后并没有多惊讶,因为她不相信自己引以为傲的儿子会做出违法乱纪的事情,知子莫若母,曾子的母亲知道曾子一直以来都是克己复礼的人,又是孔子的学生,和孔子出门游学,怎么可能杀人呢?于是她安之若素的织布蓑衣,斩钉截铁的回答道:“我儿子是不会杀人的,你们一定搞错了。”

  没过一会,又有一个乡邻过来了,敲开门说:“您儿子在外面杀了人,现在官府正在缉拿他。”曾子的母亲还是原话回答道:“我儿子不会杀人的。”然后还是没有停下织布的手。

  但是之后,又有第三个第四个人出来了,他们紧张的跑过来高速曾子母亲:“现在外面都传开了,都在议论曾子杀人的事情。”曾母开始慌张起来了,这种人命关天的事情,当时杀人是要连坐的,她母亲怕受牵连赶紧躲起来了。

  曾子后人

  曾子的故居是山东嘉祥县,如今曾子的曾经生活在这个村子里,后来因为战乱等原因迁徙到了江西更楼镇泽河村。这个村子安静祥和,山清水秀,有种浓厚的文化氛围,曾子的后人来到这里后便一直定居到现在,开枝散叶。

  曾子像

  这个村子山光水色,风景迷人,但是生活水品相对贫瘠,村里的年轻人和其他很多村子一样,都外出打工以谋生计,但是也有外地的人来这里种田,这个基本上保持着最古老的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规律。他们喜欢这种生活,没有烦恼,怡然自乐,很多老人都不会踏出这片土地,他们享受这田间生活。

  很多人都知道自己的祖先是“宗圣先师”曾子,他们为自己有这样一种身份引以为豪,为自己有这样的祖先感到骄傲。

  村里人研究自己的家族史书,他们特地整理了曾氏一族的迁徙历史资料。以前有电视台采访问他们关于祖先的事情,他们很多答不上来,感到无比惭愧,后来便开始着手,向每家每户分发自己编辑的《给曾氏家族的公开信》,并希望他们能够崇尚好学之风,学习儒家传统文化思想的精华部分。

  村里有很多孩子从小就开始在村口的祠堂里学习《孝经》等,知道百善孝为先,然后尊老爱幼。增资给这个村子留下的不仅仅是一个姓氏,还有一种最重要的精神支柱,让他们时刻明鉴自身的正误,三省吾身。

  曾子不苟同权贵

  曾子曾经为了赡养自己的父母从政做官,干了一个叫做“得粟三秉”的官。虽然他曾经有过做官的经验,但是纵观曾子一生,他还是一个老派知识分子形象,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他克己复礼为仁,和一般的权贵不同。

  曾子雕像

  有一句话可以证明他的品格:“做官必需弘扬道义,以此作为自己的己任,并且一直坚持下去。”仁义重于泰山,君子和小人的区别就在这里。

  从这点可以看出,曾子有一种大义不可夺的气节,不为五斗米折腰。以精神气为人生导向,他对权势根本不在意,庄子曾经说过:“曾子穿衣服十年都可以不换,温饱也都不在意,三天可以不生火,对物质没有追求。”

  在曾子眼中,形、利、心与志道根本没有办法相比,政权官职在他眼中比蝼蚁还小。他在强权面前不畏惧,曾子穿着破衣服也不愿意接受鲁国君主的华丽衣服,齐国君主曾经用丰厚的聘礼想让他来齐国做丞相,出国想让他做令尹,但是他都没有同意。他在自己的文章包括从教之中,当着学生的面对现在政治中的弊端,并且针对一些问题提出针砭时弊的看法。在当时礼崩乐坏的环境当中,他希望通过弘扬仁义礼智信等来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不过当时处于各国势力瓜分天下的时候,很多君主对这种比较柔和的政策不赞同,但是还是很行赏他不屈服,不苟同的品行。

相关故事

精彩评论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