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的选择是对的还是错的

  司马迁的选择是对的还是错的

  电影《水果硬糖》中的男主角在最后关头,在自己的恶名被众人所知和死亡之间选择了死亡,虽然他最后并没有死,但是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有的时候人很容易就会选择死亡。

  司马迁上奏汉武帝图

  有的人为了民族大义而死,有的人为了心爱的人而死,有的人为了理想和抱负而死,有的人选择为财而死,有的人选择为利而亡,每个人每天都在做无数的选择,甚至是生死的选择。司马迁也是,在他人生最难熬,艰苦的时候,他也做了一个改变他一生的选择。

  因为李陵案的缘故,其实司马迁当时完全可以选择就死,但是他没有,他选择了一条艰难万险的路。然后他活的落魄又勇敢,坚强又心酸。司马迁没有选择在汉武帝的盛怒之下就死,而是选择了以宫刑代替死刑。宫刑可以说是古代最恶毒的刑罚了,因为这不但会让受刑的人承受身体上巨大的伤痛,而且还会让受刑人的心灵蒙受巨大的创伤,这种创伤不但来自外人的闲言碎语,还有来自自己内心的屈辱和不甘。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最下腐刑极矣!”的时候,不敢想象他心中是何等的痛苦和屈辱。但是司马迁还是义无反顾的坚持自己选的这条千难万险的路。司马迁的选择可歌可泣,也正是因为司马迁做了这个常人无法做的选择,后人才有“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可读。

  司马迁的精神有哪些

  每个时代都能造就伟大的人物,司马迁就是那个时代的产物,也是那个时代的骄傲,在他身上除了有那个时代的烙印,也有许多精神是值得后世,乃至是今天的人们学习的。

  司马迁石雕

  我们可以从许多方面来分析司马迁,首先就是司马迁的文章,我们仅谈文章。司马迁的文字精炼深刻,用词精准,文章一气呵成,可读性强,又充满了人文的关怀,就《史记》而言,不看它的史学研究价值,就单单是文学价值,也足够可以称之为是一部不朽的经典了。而且司马迁还是一个博学、深刻、丰富的人,他笔下的人物是鲜活、充满感情,富有生命力的。

  而当我们了解到司马迁是在怎样的一个环境和境遇之下写出这样一部作品的,我们就能感受到司马迁身上有哪些异于常人的精神了。

  首先司马迁是坚强的,无法想象在封建思想统治之下的当时,司马迁是如何忍受残缺的身体给自己带来的煎熬和痛苦的。就算是在高度文明的今天,这样的情况也会带来许多的非议和嘲笑,可想而知当时司马迁有多坚强。其次司马迁也是一位理想至上的人,为了完成自己的理想,还有祖辈们的遗愿,司马迁没有放弃生命,而是坚强的活下来,这是理想的力量。

  而司马迁所写的《史记》实录的风格能够看出司马迁对待历史认真的态度,这种实录精神也是司马迁身上认真、严谨态度的体现。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自称什么

  司马迁,字子长,我国西汉时期杰出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司马迁一生最大的成就就是为人们留下了历史巨作《史记》,而司马迁本身却是为后人留下了诸多疑议,比如司马迁的生卒年、最终去向等,还有很多人会纠结司马迁自称和笔名这样的问题。

  司马迁画

  司马迁,姓司马,名迁,字子长,司马迁自称太史公。司马迁在汉武帝时期继承了父亲的官职—太史令,而“公”是汉初的习惯称谓,比如刘邦当年在沛县被父老拥立为沛令,而刘邦按楚俗自称为“沛公”。可见“公”在当时只是一种普通的自称,并不是尊称。

  司马迁年幼时即跟随父亲司马谈学习古文,在到达长安后同董仲舒等人学习了《古文尚书》和《春秋》,之后又到全国各地区游历,收集了大量历史资料,为日后《史记》的撰写做好了基础。司马迁父亲司马谈生平的心愿就是完成一部史书,在父亲去世之后,司马迁继承父职开始着手撰写《史记》。在《史记》的创作过程中司马迁因李陵战败投敌一事被汉武帝定为死罪。为完成父亲遗志,司马迁自请宫刑而免死,在狱中司马迁继续《史记》创作。被释放后的司马迁担任中书令,仍然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这部巨作。在汉武帝驾崩之后,司马迁便离开了长安,不知所踪。

  尽管司马迁留给后世太多的疑问,但他却为后人留下了《史记》这部史学著作,为后世研究汉代之前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材料,司马迁因此也受到了后世的敬重与怀念。

  司马迁与史记的故事

  众所周知,《史记》是西汉著名的也是最杰出的史学家司马迁所写的著作,司马迁倾其一生,最终完成了这部经典的作品,对后世影响深远,而这其中也有许多曲折的故事为后人所知。

  有关司马迁的插画

  司马迁子承父业,父亲司马谈在临死之前将家族的使命和自己的遗愿都托付给司马迁,希望司马迁能够接着编写自己的论著。司马迁也没有辜负父亲的厚望,早年间游历山水,了解风土人情,搜集古事旧闻的司马迁为编写《史记》积累的大量的素材。公元前104年的时候,司马迁就着手开始编写《史记》了。

  但是不幸的是,在公元前98年的时候,李陵战败投降匈奴,被匈奴俘虏做了战俘,汉武帝对此非常的生气。但是司马迁却没有逢迎汉武帝的意思,司马迁为李陵解释求情,认为李陵是一个孝敬爱国的人,投降匈奴是迫不得已,心中一定还想着他日能够重新回朝。但是汉武帝却将司马迁逮捕入狱,司马迁被捕入狱之后遭受到了酷刑拷打。李陵投降匈奴的罪名被“坐实”之后,司马迁也因此受到了牵连,受到了宫刑的处罚。

  在身体和精神都受到重大的创伤之后,司马迁忍辱负重,把所有的精力都花在写《史记》之上,完成《史记》也成为了司马迁活下去的精神支柱。前后十四年,司马迁最终完成这部传世的巨著,司马迁写《史记》的故事,也被人们所传诵。

  司马迁的爱国名言都有哪些

  司马迁的爱国名言最著名的一句是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之急。司马迁在鸿篇巨制的《史记》当中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经典名言,他不仅是西汉的史学家更是文学家,思想家。

  司马迁画像

  那么多的名言警句,是司马迁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每每读到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那段不禁精神振奋,似乎浑身充满了力量。但每当看到这一句司马迁的爱国名言总是会感到一种莫名的嘲讽。这句诗是司马迁在《报任安书》形容李陵而说到的,但也就是因为李陵,司马迁收到了宫刑,由于生性耿直,所以司马迁站在客观的江都讲述李陵投降匈奴的苦衷,没想到却因此得罪了汉武帝,汉武帝将其收监下狱处以宫刑,司马迁原本想一死了之,却为了史记而屈辱的活了下来。

  终于给好友书信一封在《报任安书》书中写下了这句千古名言。无乱司马迁的爱国名言是写给李陵还是写个自己,这对于汉武帝来说都是一个天大的讽刺。一心报复为了天下,可天下是谁的天下,是刘家的天下!当自己的观点与你不一致便是残酷的对待,对待一个随时准备为国殉身的忠志之士。如果汉武帝就在面前,真想问他一句:良心可安?司马迁的爱国名言出现的时间更是讽刺,偏偏是在自己受过宫刑之后书写下来,对于这样的事,我也只能用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的四个字:悲夫!悲夫!

  司马迁的儿子是真实存在的吗

  史书上并没有关于司马迁儿子的记载,所以有说他是没有儿子的。但是在其他的一些文献资料中可以发现,司马迁是有两个儿子的。

  司马迁写史记

  司马迁被处以宫刑的时候大致是四十二岁左右,照理来说不应该没有子嗣。根据班固的《汉书·司马迁传》中记载,“至王莽时,求封迁后,为史通子”,说明司马迁是有后代的。而在司马迁祠的石碑中有记载,司马迁有两个儿子,分别叫司马临和司马观。

  相传司马迁完成《史记》之后,司马迁的夫人就叫两个儿子带着《史记》的副稿离开了长安,躲避祸乱。临走之前还叮嘱两个儿子,叫两个儿子隐姓埋名不要再被李陵案所牵连。司马临将“司”字加了一笔,成为了“同”字,改为同姓。而司马观则是将“马”字加上两点变成了“冯”字,改为冯姓。两家人回到故乡韩城,隐居在这里。

  所以在此之后,司马迁的后人都不再姓司马,而有了“同”“冯”两个姓。而且在今天韩城的嵬东乡龙门寨附近的徐村,据说里面还住着司马迁的后人。而且他们千百年都共同祭祀同一个先祖,而且又规定两个姓之间不能通婚,所以素有“冯同不分,冯同不亲”的说法。虽然这些话都是一些坊间传说,立这块碑的时间也是在清朝嘉庆年间,距离汉朝也以已非常久远,虽然无籍可考,但是也能够视之为荒诞之言。

相关故事

精彩评论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