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三次被贬

  苏轼三次被贬

  提起苏轼,大多数人对他的第一印象就是一个诗人,但其实除了这个身份之外,他还有另一种身份,一个身有官职的朝廷官员,二十岁那年他就考中了进士,称得上是年少有为,但是他的仕途走得却并不平坦,做官期间他有过三次被贬的经历。

  苏轼像

  第一次是因为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因为苏轼自从进入朝廷之后就一直反对由王安石领头的‘新法’一派,再加上当时的他在文坛上的地位很高,他的诗词在社会上引起的反响是很大的,这也就间接阻挠了‘新法’的推广,引起了变法派对他的强烈的不满,他的政治对手将他所有诗词收集起来,成为在朝堂上攻击他的理由和借口,引起皇帝对他的不满之后被贬。

  第二次是被贬惠州,但是这一次苏轼可以说是很无辜的,守旧派的领导人物当时的太皇太后高氏病逝后,变法派抓住机会一度成为朝廷上的主导力量,守旧派因此被变法派大肆打压,苏轼也因为一贯所站的立场,再加上当时的他是元祐党人的领袖,被变法派全面打压,也再次被贬。

  第三次被贬儋州,这次被贬的原因比上次更简单,新派虽然已经在朝堂上占了上风,但是为了将旧派彻底压的再无出头之日,新派对旧派进行了一次全方位、大规模的打击,所有的旧派人员被贬了一遍之后,为了以防万一又再一次被贬远,苏轼也在其中。

  李白苏轼

  苏轼,北宋时期四川眉山人,是一个在文学各领域都取得极高成就的全才。苏轼先后在朝廷为官,仍而生性耿直,因为自己的政见与当局者不合,因而一再受到贬官。而李白虽与苏轼处于不同时代,在仕途上却极为相近,都是数次遭到贬官。

  苏轼画像

  苏轼的文风推崇自认之法,认为不应该受到传统规定的束缚,文字平实又豪放。散文名作有赤壁赋,石钟山记,现代保留有他的两千多首诗歌,书法上自创风格和其他名家一起并称四宋,绘画上奇风异骨,别具一格。

  而李白则主攻诗歌领域,被称为诗仙。或许是仕途上的不甚如意,造就了李白苏轼都十分的狂狷不羁,纵横肆意,倜傥风流。尤其李白,喜欢豪饮大醉,常常便是一饮三百杯。到了后期,大概是厌倦了官场的起起伏伏,性格变得更加随意自然。杜工部有诗云: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可见李白之随意洒脱。

  和李白稍有不同,苏轼的狂放中多了一点内敛,一点思考和一点人文关怀。他的一生还是比较在意仕途的,虽然几经波折,但是心里还是想着为官之道。如果说李白是一位志同道合,可以一起酩酊大醉的挚友,那么苏轼就是一个谆谆教导,温文尔雅的忘年交。

  在读苏轼的诗词时,能在豪气干云之时沉淀下来。读李白的诗歌时,能在颓废消沉时豪情万丈。李白苏轼都是我国文学史上耀眼的明珠。

  苏轼行书

  苏轼生于1037年,卒于1101年,是宋代的大文豪,其诗词歌赋以及散文成就都是非常高的,同时苏轼还是一位在书画领域颇具造诣的大家,擅长行书与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后世很多人都曾经学习苏轼的书法,苏轼的书法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社会阅历的增加可以说越来越成熟,展现出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

  苏轼行书

  苏轼的书法受到王僧虔、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的影响比较大,但是却又不拘泥于任何一家,自己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与韵味,苏轼自己说“自出新意,不践古人”。黄庭坚曾经评价苏轼的字“早年用笔精到,不及老大渐近自然”,可见随着时间的推移苏轼的字已经达到了自己独特的意蕴。苏轼一生坎坷,胸襟气度非凡,见识过人,其书法更加的丰腴跌宕,天真浩瀚,特别是行书更是气势恢宏,超凡脱俗。所以当时有很多人向苏轼学习书法,其中包括友人王定国、赵令畤等。

  苏轼的行书对后世的影响也是非常深远的,很多人都喜欢苏轼的行书,对其行书大加赞赏,并且进行学习,其中不乏有许多的历史名人,包括李纲、韩世忠、陆游,吴宽,清代的张之洞等,由此可见苏轼行书的出类拔萃。

  现代人也有非常多的人喜欢苏轼的行书,所以2008年黑龙江美术出版社出版了《苏轼行书》一书,其中收录了苏轼留存下来的行书作品,据说销量非常不错。

  陌上花苏轼

  《陌上花》是苏轼写的一组著名的诗词,一共有三首,三首诗叙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苏东坡是著名的豪放派大家,一生写下很多令人激昂的诗句,很多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这三首陌上花诗,虽然不算出名,不过是随手写下的感慨,但是心思细腻,感情至深,让人感动不已。

  陌上花

  《陌上花》本是吴歌,是吴地百姓民间传诵的歌谣,经过苏轼的改编,成为格律严谨,朗朗上口的诗句。这背后其实有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

  据说五代十国时期的吴越王钱镠与他的爱妃感情很好,他本来是个出身市井的莽夫,没有什么文采,也不认识几个字,他是在五代十国的乱世中凭借谋略才坐上皇位的,他就是个武将,不懂什么儿女情长。那时候他的宠妃每年一到春天就要回娘家省亲,离开他一段时间,有一年爱妃又回去了,钱镠百无聊赖,在皇宫的后花园中看到陌上花开的正好,于是越发思念远方的爱妃,这个性情粗犷的皇帝竟也提笔给自己的宠妃写了一封相思绵绵的书信,其中有一句“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成为传世的名句,千百年来,一直能得到有情人的共鸣。

  这句话本来没什么特别的,只是一句日常的家常话,但因为感情真挚,意境深远,所以得到人们的喜爱,因为爱情最高的境界,就是能挨过平淡的流年,这缓缓的等待,不就是爱人之间深深的恋情的写照吗。

  苏轼弟弟

  世人只道苏轼的伟大和坎坷,却很少提到苏轼的弟弟,可能是苏轼的光环太过于明显,可能是苏轼的成就太过于卓越,抑或者是苏轼的人生经历太过于坎坷,这些将人们的眼光积聚在他的身上,无暇顾及到其他人的成就,比如说是他的胞弟,今天撇开苏轼,来看看他这个弟弟苏辙。

  苏辙

  苏辙,乃苏东坡一母同胞的胞弟,其父是苏洵。苏辙比起苏东坡的出生晚上了两年,自小他们兄弟俩便是好伙伴,一起玩耍,一起读书。他们的父亲在他们初成时开始刻苦发愤,这种精神也深深的感染了他们兄弟俩,加上母亲的大力支持,苏氏一门三个大男人当时的目标几乎是一致的,希望能够通过科举被朝廷录用,将自己的一番热情尽付于朝廷。

  那年,苏氏一门三杰,同时上京赶考,放榜时均榜上有名,在那时可真是一代佳话,无上的荣誉啊。通过了科举,苏辙被朝廷录用了,成为了一名朝廷命官,从此便开始了他的人生仕途之路,苏辙在文学上的造诣是无法与其兄苏轼比拟的,但作为一名政客,苏辙的作为也算是可圈可点的,他初入仕途时同其兄一样反对王安石的新法,当时新派势力在朝廷得势,所以苏辙的一生也曾被贬,后又因其兄苏轼身陷囹圄,苏辙愿意放弃所有的官位去解救苏轼,又再次被贬,当苏辙晚期的仕途却是无比光明的,新派势力土崩瓦解,朝廷赏识苏辙,将他拜为宰相。

  苏辙的一生,与苏轼唇齿相依,在文学上虽不如苏轼,但其散文政见却是不容小觑的。

  鹧鸪天苏轼

  苏轼的一生,在政治上并不光明,其仕途进行的极其艰难坎坷,人生中多次被贬,甚至还曾经进了朝廷的监牢之内,可谓是现实生活十分丰富之人,当然也正是因为他的经历比一般人更多,更为曲折,所以才能有那么多的人生感悟,才能有那么多的创作源泉,才能写出那么多的好文章,才能给后世子孙们留下这么一笔珍贵的精神财产。

  鹧鸪天

  苏轼的创作高峰期是从他被贬开始的,那时候苏轼的心情极其抑郁幽闷,只能通过文章才能缓解和抒发他的个人情怀,将自己的怀才不遇寄托在文学上,《鹧鸪天》亦是那个时候所著之杰作。

  这首词的构造也可以分成两部分,上半部分到细香为止,下半部分则是到结尾为止,既为宋词,苏轼在此词当中同样是通过上半段写景,下半段抒情的手法来创作的,《鹧鸪天》的大体意思如下:

  上片描述景色,林子的尽头露出很多山,而竹林隐隐约约的在围墙处出现,周围很多蝉鸣声,杂草已经在小小的池塘给完全长满,天空中经常看见那不断翻腾的鸟儿,在水下面的荷花也散发着那丝丝清新的香味。

  下片抒发情感,我一个人百无聊奈,漫步徘徊在那古城旁的小村子里,不知不觉已经从天色已从朝阳变成了夕阳,昨天半夜里下过一阵雨,今天感觉到了夏日中的一丝清凉。下片中因作者被贬谪,所以心情十分郁闷,但由于天性乐观,很快便能自我开解,通过此词抒发了自己想通的感悟。

相关故事

精彩评论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