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应星李如松

  宋应星李如松

  每一个朝代都会有杰出的人物涌现,他们或是骁勇善战,力挽狂澜的勇猛武将;或是足智多谋,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的能臣;或是满腹经纶,学识渊博的学者。他们都在各自的领域里做出了非一般的成绩。而他们,也必将永远被我们所铭记,传颂千古。而明代的著名将领李如松和科学家宋应星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明代著名将领李如松

  先来看李如松。他出生于1549年,字子茂,号仰城,来自现在的辽宁铁岭。祖上是朝鲜的内附民,据他自己说是为了躲避唐朝末年的战乱才迁居朝鲜的,并不是土生土长的朝鲜人。他的父亲是也是明朝的著名将领李成梁,因此说他是将门之后是没有疑问的。李如松作为将军,具有万夫不当之勇,用兵如神,曾经作为主帅指挥过万历年间平定宁夏哮拜的宁夏之战,和另一个著名将领麻贵共同指挥的抗倭援朝战争,在这些震惊世界的的战役中,他的作战才能和指挥才能得到了充分地展示,无愧于“将门虎子”称号。

  而宋应星则是在自然科学和思想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的科学家。他曾经先后考取过两次举人,但在之后参加会试的过程中却始终榜上无名,在第五次考取失败之后便不再参加任何科举考试,而是把余生都奉献给了研究前人在农业和手工业方面的技术成就上。他通过搜集各种前人的资料,再结合自己在实际操作中的经验积累,最终完成了《天工开物》这一科学巨著。此书丰富的内容和经过实践检验的科学技术给后人留下了一分无价的财富,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虽然这是两个完全没有交集的人物,但是他们都是赫赫有名的英雄人物,都将在历史的记录册上熠熠闪光,激励后人们创造更加辉煌的成绩。

  宋应星简介

  宋应星,生于公元前1587年,卒于1666年,字长庚,出生在现今的江西省宜春市奉新县,是生活在明末清初的著名科学家。他的一生都在研究农业和手工业领域的生产实践,他因此查阅和收集了有关这方面的众多资料,这使他积累了丰富的知识,他还编写了许多的著作,这些著作涉及到了不同的学科和领域,当然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是《天工开物》。

  宋应星雕像

  宋应星在上私塾的时候就表现出了不一般的才能,小小年纪便过目不忘,吟诗作画都不在话下。但是命运并不会就这样一帆风顺下去。宋应星在虽然曾经两次考取过举人,但在后来参加会试的时候确是连考五次都没有取得成功。或许在这个时候,他觉得自己这辈子也不可能高中了,因此便断绝了考取功名的念头。

  但是上帝在关闭一扇窗的同时,会为你打开另一扇门。宋应星从此便找了一份老师的工作,一边教书授课,一边对农业,手工业等领域进行充分研究,留下了许多很有价值的著作。宋应星在详细研究中国数千年来所相传下来和使用的农业或手工业方面的知识基础上,对这些知识进行了整理和总结,并按照不同的分类把他们记录了下来。

  这些方面的著作包括《天工开物》,《观象》,《乐律》等。此外在思想方面,他的论述和探讨也是非常深入的,因为长期深入实地进行调查研究,因此他非常反对那些神怪迷信的说法,并认为一切理论要从实际的生产和生活中来,也就是要有事实作为依据。他的这种思想在科技并不发达的古代是非常超前和另类的,但是确是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的理论。宋应星丰富的著作和伟大的思想使他成为了中国古代非常重要的科学家,他对中华文明做出的贡献将永远名载史册。

  宋应星纪念馆

  宋应星是生活在我国明末清初的著名科学家和思想家。他是一个在农业,手工业和自然科学领域都有突出贡献的大学者。尤其他所著的《天工开物》一书,内容详实,资料丰富,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巨著。此外,在思想方面,他坚决反对神怪迷信说,而认为应该从日常的生活实践中进行总结和概括。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科学家,人们为他建立了一座纪念馆。

  宋应星纪念馆

  宋应星纪念馆始建于1983年,位于他的故乡江西省宜春市奉新县。是为了永远铭记这位做出杰出功绩的科学家,同时也是为了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让青少年接受良好的科普教育。该馆始建于1983年,经过四年的紧张建设之后,于1987年正式对外开放。历经二十多年的时间,已经接待了近千万人次来此馆参观。此馆现在已经成为了江西省十大名人馆之一,同时也是江西省的科普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宋应星纪念馆的具体位置在狮山大道的中段,整座建筑是仿园林式的古建筑,占地面积为十二亩,有三幢殿堂式的建筑组成。馆内有宋应星的雕像和他的著作,也有能够让游人亲自动手体验宋应星提出的操作方法的仪器。

  在2003年的时候,由于园林的场馆面积较小,条件一般,不能充分展示宋应星的研究成果,因此便另选新址,建造了一座面积更大,功能更多的新场馆,让游客在充分感受到他的伟大研究成果之外,也展示了中华科学技术的发展历史和过程。可以说是兼具了科普教育功能和休闲娱乐功能两者为一体的全新场馆。

  一个伟大的人物,即使经过了数千年的时间洗礼,依然会对后世的人们产生重要的影响。

  宋应星的著作

  在中华民族绵延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无数的财富和珍宝,这些凝聚了他们的心血和结晶的对象早已成为了我们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而在这些浩如烟海的珍贵典籍中,《天工开物》绝对是不可忽视的重要著作之一。

  《天工开物》

  《天工开物》是一本记载中国古代的科技创造的综合著作。全书总共分为三卷,共十八篇,主要收录了农业,手工业等领域的技术和机械,砖瓦,陶瓷等生产技术。可以说它是一部记述农业和手工业的史诗著作,是对中国历史上那些突出的科学技术的总结和归纳。它被西方的学者们称为”17世纪的公益百科全书”。它还在日本、英国和法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广泛传播,对于指导欧洲的蚕桑技术,促进养蚕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这本轰动一时的巨著的作者,是明末清初著名的科学家宋应星。

  宋应星的命运可以用一波三折来形容,他曾经先后两次考中了举人。但是之后进行的会试,他考了五次却依然没有考上。虽然他的科举之路并不平坦,但是这五次的会试使他大开眼界,对于事物有了全新的认识。他经常到田间地头进行详细地实地考察,获得了很多关于农作物和农业的知识。真实因为对这些领域的详细研究,他才能写出像《天工开物》这样的旷世巨作来。《天工开物》这本中国古代的科学巨著,直到今天仍然被很多人所传颂和阅览。它里面蕴含的先进的科学知识和伟大的思想必影响后世很多人。

  宋应星青年时曾考取举人

  在中国古代漫长的封建社会历史中,科举一直是普通平民子弟能够从社会底层进入上层社会的一条重要也可以说是唯一的一条途径。自从科举制度在隋朝被创立以来,经过唐朝的进一步完善和修改,已经成为了朝廷选举官员的重要通道。无数的古代青年那时候的最大梦想便是“十年寒窗苦读时,一朝成名天下知”,但是有的人却偏偏放弃了这条道路,比如著名科学家宋应星。

  宋应星雕像

  其实宋应星并不是一开始就对考取功名毫无兴趣之人。他出生在一个已经没落的官僚家庭,因为家庭的关系父母自然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高中,出人头地。而宋应星也是这么做的。他在书塾中读书的时候他便十分刻苦努力,才几岁便能作诗,看过的书能够做到过目不忘。后来他和他的大哥一起参加了乡试,在一万多名考生中取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宋应星自然是十分欣喜,以为距离自己高中的日子不远了。然而他的好运气似乎到头了,随后连续参加了五次会试,却一次都没有考中。他到此时才觉得自己或许并不适合走科举这条路,再考下去也只是白白浪费时间,不如把时间用在其他更有意义的地方。于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便诞生了。

  宋应星在余下的时间里,除了教书这门事之外,其余所有的时间都用来进行科学研究,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他最终写出了《天工开物》这本恢弘的科学巨著,成为了后世称颂和崇敬的大学者,轰动一时。

  宋应星跌宕起伏的人生警示我们:不要因为一次失败就灰心丧气,试着换一个方向和角度,也许你会发现一片新的天地。

  宋应星的故事

  我们勤劳而勇敢的中华民族曾经取得过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无论是在科技,经济还是文化方面,我们都曾经领先于整个世界。在那些创造过惊人成就的人当中,明末清初的科学家宋应星绝对是不容忽视的一位。他在自然科学和人文领域都取得过惊人惊叹的成绩,而由他所编写的《天工开物》一书,早已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成为了整个世界的珍贵财富。

  宋应星雕像

  宋应星的命运并没有人们想象中的那么顺利。他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小时候也被家里人教导要努力考取功名,走上仕途。他也是如此要求自己的,但是现实却给了他沉重的打击:在先后两次考取了乡试的情况下,他参加之后的会试确是输得一败涂地。或许是他被打击得灰心丧气了,在第五次考取会试失败之后,他便立下了永不参加科举考试的决定。

  科举这条路走不通,他便把其余的时间都用在研究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和技术上。他常常深入农田和纺织妇女家中实地考察他们的生产情况,因此得到了第一手的资料。另外他还大量翻阅前人所留下的史书典籍,并结合自己在实践中的所见所闻对典籍上的内容加以甄别。通过持续不断地努力,他写下了《天工开物》这本巨著。而这本书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的书也使他轰动一时,至今仍然被许多人所推崇和查阅。宋应星能够写出旷世巨作靠的并不是他的聪明才智,而是他日复一日地观察和思考。这应该是我们每个人通往成功路上必不可少的东西了。

相关故事

精彩评论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