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朔生平简介
- 2016-12-17 18:50
- 西汉历史故事
- 作者:小编
- 来源:网络
东方朔,西汉文学家,字曼倩,平原厌次(今山东惠民)人。武帝时,为太中大夫。他性格诙谐滑稽,爱好喝酒。古代隐士,多避世于深山之中,而他却自称是避世于朝廷的隐士。
东方朔生活的年代正是西汉王朝的全盛期。《史记·平准书》说:“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汉武帝在此基础上,大力开拓,内外经营,汉帝国的声威远振,国内一派升平景象,随着经济、文化交流的开展,远方神异的传闻,珍禽怪兽,奇物瑰宝也涌进了中国。所有这一切,使人们开阔了眼界,扩大了胸襟,受到了鼓舞,整个社会洋溢着乐观开朗的气氛。东方朔在汉武帝初年上书自荐,他说:“臣朔少失父母,长养兄嫂,年十三学书,三冬,文史足用。十五学击剑,十六学诗书,诵二十二万言。十九学孙吴兵法,战阵之具,钲鼓之教,亦诵二十二万。凡臣朔固已诵四十四万言,又常服子路之言。臣朔年二十二,长九尺三寸,目若悬珠,齿若编贝,勇若孟贲,捷若庆忌,廉若鲍叔,信若尾生,若此可以为天子大臣矣。”
东方朔进入仕途以后,并未能和他想象的那样受到重用,施展自己的才智。“待诏公车”、“待诏金马门”,表面上虽然好听,可实际上他的生活待遇,一如侏儒、俳优,随时听候皇帝的召幸。他需随时准备陪从皇帝巡行狩猎,根据皇帝的意图,以其所见所闻,写成赋颂,供皇帝赏玩。这样的处境不能不使东方朔感到难堪,其情绪由开始的兴奋转为愤慨,但他没有让这样的愤慨爆发,相反的却由于汉武帝“颇俳优畜之”(《汉书·严助传》),那么他就索性以俳优面目出现,于是他假传圣旨,恐吓侏儒;深宫射覆,痛惩幸倡;不待诏割肉归家,借酒醉于殿上便溺……,他的言行,他的文章也因此带有诙谐放诞的色彩。班固称东方朔为“滑稽之雄”,“不能持论”,封建时代的文人指斥他行为放荡,现代学者中也有人认为东方朔是专供宫廷娱乐的皇帝的清客。如果联系当时一般文士的境况,纵观东方朔的全部活动,我以为以上的评价未必是公允的。《汉书》多次把东方朔与枚皋并提,以其“为赋颂,好嫚戏”,“不得比严助等得尊官”(《汉书·枚皋传》),而因其“不根持论,上颇俳优畜之。”(《汉书·严助传》)枚皋是着名的《七发》的作者枚乘的儿子,汉武帝“得之大喜,召入见,待诏。”《汉书》本传说他“不通经术,诙笑类俳倡”,陪从汉武帝巡幸各地,“上有所感,辄使赋之,为文疾,受诏辄成”。枚皋确实是一个皇帝的清客而专供宫廷娱乐。但作为文士,枚皋也不满自己的处境,他说:“为赋乃俳,见视如倡,自悔类倡也。”反映了他内心的苦恼。司马迁虽然出身经历与东方朔、枚皋不同,但作为太史公、中书令也常侍于汉武帝的左右,他也有“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报任安书》)的感叹。这反映了当时文士社会地位的低下,但并不说明他们的人格就一定低下,思想见识就一定浅薄。司马迁在《史记》中为淳于髡、优孟、优旃立传,认为他们虽为倡优,但“谈言微中,亦可以解纷”,他们的言行也是很了不起的。司马迁写《滑稽列传》,歌颂倡优,既是对世俗观念的抗议,也表达了个人身世的感慨,心情是激愤的。因此,我们也可以理解东方朔行为的乖张,正是他才智不能施展,反遭鄙视,内心极度悲哀、愤懑的变态表现。
东方朔的言论虽然诙谐,但也有他深刻、尖锐的地方,更不是一味阿谈颂扬,以顺遂汉武帝的心意为目的。他直陈的见解,常常是公卿大臣所不敢表示的。他反对汉武帝微行狩猎,扰民伤农,严正陈辞,以“大殷作九宫之市而诸侯畔,灵王起章华之台而楚民散,秦兴阿房之殿而天下乱”作为历史鉴戒,意气勤勤恳恳。这与太中大夫吾丘寿王不仅不加劝阻,反而为之扩大上林苑的行为相对照,更显出东方朔具有政治家的眼光和气度。汉武帝的姑母窦太主寡居而私宠董偃,挥霍财物,不计其数,满朝权贵都以结识董偃为荣,汉武帝也准备“置酒宣言”,以隆重的礼节来接待他。东方朔对此极为不满,据理力争,指斥董偃为“国家之大贼,人主之大蜮”,终于使汉武帝不得不改变主意,表现了东方朔敢批逆鳞的斗争精神和鲜明的是非观念。当汉武帝问他:“先生视朕何如主也”,并向他与当时公卿大臣公孙弘、倪宽、董仲舒等相比较,自己以为如何时,东方朔的回答,或顾左右而言他,或表现为不屑一顾的态度,既显示了他的机智,也表现他不肯违心谄事皇帝、权贵的傲岸不群的性格。
作为文学家的东方朔,他的作品有开风气的贡献。据《汉书·艺文志》,东方朔有作品二十篇,多数已佚,存三篇完整的作品:《七谏》,载刘向编《楚辞》中;《答客难》、《非有先生论》,《汉书》本传、《文选》均载,唯文词稍有差异。后两篇最为着名。《答客难》据《汉书》本传称,是他上书陈农战强国之计数万言,终不见用后所写。文中假设有人对他虽然“博闻辨智”,“海内无双”,又“悉心尽忠以事圣帝”,却是“官不过侍郎,位不过执戟”提出疑难。接着他进行答复,大意为:当今与战国时代不同,是“圣帝流德,天下震慑,诸侯宾服。”在这样形势下,贤与不肖没有什么不同,“尊之则为将,卑之则为虏;抗之则在青云之上,抑之则在深泉之下;用之则为虎,不用则为鼠。”这篇文章表面上是庆幸自己生逢盛世,当以修身为务,骨子里则表明自己怀才莫展,个人的尊卑荣辱全凭帝王摆布,其间的牢骚不平之气是很容易体会出来的。在形式上《答客难》采用客主问答的方式,虽然不以赋名篇,但实际上它是一篇赋。由于它道出了封建时代有才能的知识分子不得施展怀抱的共同苦闷,后来不少人都采用这一方式来表述自己的志趣,汉代就有扬雄的《解嘲》、班固的《答宾戏》、张衡的《应问》等,远至唐代韩愈的《进学解》,也是有意学《答客难》的。可见其影响之深远。《非有先生论》形式与《答客难》相同,“非有先生”即司马相如《子虚上林赋》中“子虚”、“乌有”。它借古讽今,假托非有先生在吴国作官,三年“默然无言”,吴王问他,他乘机用历史上谏诤之臣遇祸的事实来启发吴王。期望汉武帝以吴王为鉴,远佞人,近贤者,广举天下才智之士,而使国家大治。文中连用几个“谈何容易”,表现了作者深沉的感慨,是很富于感染力的。
有关东方朔的传说很多,最有趣的,当数他喝“君山不死酒”的故事。
据说,君山上有美酒数斗,如能喝到,可以不死为神仙。武帝得知后,就斋居七天,派了栾巴带童男童女数十人到山上求之,果然得到了仙酒,就带回来给武帝喝。武帝未喝之前,东方朔就偷偷地喝光了。于是武帝大怒,下令推东方朔出去斩首。东方朔就说:“假如酒有灵验,你杀我,我也不死;要是没有灵验,这酒有什么用呢?”武帝想了一下,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才笑着把他放了。
东方朔在当太中大夫时,昭平君娶了武帝的女儿夷安公主为妻。这昭平君是武帝妹妹隆虑公主的儿子,平日飞扬跋扈,经常犯罪,所以隆虑公主很不放心。在病重临终前,拿出金千斤钱千万,为儿子预赎死罪,武帝答应了。
果然,昭平君自母亲死后,更加骄横,竟然醉杀了夷安公主的傅母(古时负责辅导、保育贵族子女的老年妇人)。按汉代法律,应是杀人偿命,但朝中大臣都不敢问斩,因为隆虑公主曾预赎过死罪,而且皇上又同意了的。于是将此事奏请武帝,由他亲自裁夺。武帝说:“我妹妹已故,只有这么个儿子,死前,又嘱托过我。”讲到这里,他泪流满面,叹息良久。又说:“但法令是先帝制定的,我不能因妹妹而违反先帝的法令,否则,我有什么面孔进高庙见祖先?何况还要辜负天下万民。”于是下令廷尉斩了昭平君。斩了昭平君,武帝十分悲痛,左右大臣也为之伤心。
此时,只有东方朔没有哀伤的表情,反而拿了一杯酒,为武帝祝寿。他说:“我听说圣明的君王治理国政,赏赐不避仇人,杀戮不择骨肉。这就是古书上所说的‘不偏不党,王道荡荡’。这两件事,是五帝所推重的,也是三皇所难以办到的。现在陛下却做到了,这样,天下的老百姓都能各得其所。这是值得庆幸的事。我手捧酒杯,冒死再拜,祝皇上万岁。”武帝没说什么,就起身进入宫内。
到了傍晚,武帝召见东方朔说:“《传》曰:看准时机后再说话,别人不人讨厌。今天先生给我祝寿,认为是看准时机了吗?”东方朔马上脱下帽子,磕头请罪道:“我听说快乐过分就阳溢,哀伤过分就阴损。阴阳变化就心气动荡,心气动荡就精神分散。精神一散,就邪气侵入,消除愁闷最好的是酒。我所以用酒向皇上祝寿,是表明陛下刚正不阿,用它来替皇上止哀的。我不知忌讳,罪该死。”武帝听了,觉得很有道理。以前,东方朔曾喝醉了酒,闯入宫殿,而且在宫殿中小便,宫中值巡发现了,弹劾他大不敬。武帝就下诏,免去了他的官职。现在,通过这件事,又恢复了他的中郎官职,并且还赏给他一百疋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