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为什么会分为南北?
- 2016-11-25 09:39
- 宋朝历史故事
- 作者:小编
- 来源:网络
公元960年,一个新兴势力,宋(公元960-1279),再次统一了中国大部分地区。但在1127年宋朝廷因没能打退游牧民族的入侵而被迫放弃北方。所以宋朝又被分成北宋(公元960-1127)和南宋(公元1127-1279)两个阶段。
北宋是中国历史上以汉族为主体建立的封建王朝,建都开封(今属河南),其创建者为宋太祖赵匡胤。宋王朝的建立,结束了自唐末而形成的四分五裂的的局面,使中国又归于统一。但由于与宋同时代的辽、金、西夏等国的强大,北宋与以后的南宋政权一直处于外族的危胁之中。
五代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周世宗柴荣病死,七岁的恭帝继位,时任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的赵匡胤掌握了军权。翌年正月初,赵匡胤在陈桥驿(今河南封丘东南陈桥镇)发动兵变,黄袍加身。并率军入开封,胁迫周恭帝禅位,夺取了皇位。因赵匡胤所领的归德军驻在宋州,所以建国号为宋,定都于开封。史称北宋。经过十余年的南征北伐,赵匡胤消灭了后周藩镇势力的反抗,攻灭了荆南、后蜀、南汉、南唐等割据政权。宋太宗赵光义即位后,招降割据吴越的钱俶,平定北汉。于是自安史之乱以来,二百多年的封建军阀割据局面基本上结束。北宋疆域东、南临海,北境以今津海河、河北霸县、山西雁门关一线与辽接壤,西北至今陕西白于山、甘肃东部、青海东北部与西夏、吐蕃毗邻,西南与越南接界。
在五代十国的后晋时期,曾把北方的燕云十六州割与契丹族所建立的辽国。为了收复燕云十六州,北宋与辽进行了长期的战争。自宋太宗赵光义起,北宋曾多次与辽交战,但一直未能收复失地。直至公元1004年,北宋真宗与辽国在澶州定下了停战和议,约定宋辽为兄弟之邦,北宋每年向辽交纳"岁币",双方互不侵犯。自此,中国北方才有了少许安宁,宋、辽的这次结盟被后世称之为"澶渊之盟"。
在宋朝建立之初,为使宋王朝能长治久安,而不致成为继五代后的第六个短命的王朝,宋太祖赵匡胤除了致力于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之外,还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方针,大力实施「强干弱枝」政策。
为防止武将专政篡弑重演,太祖以"杯酒释兵权"解除了大将对军队的控制,实行重文轻武政策,提倡文人典军,严禁武人干政。取消禁军最高统帅殿前都点检、副都点检职务,朝廷设枢密院掌管调动军队,但无统兵权。三帅统兵权和枢密院调兵权职责分明,相互制约,直接对皇帝负责。军队实行更戍法,定期换防,将帅常调,以防止官兵「亲党胶固」。另外,宋沿袭唐制,又大力削弱宰相(中书令)实权,宰相下设数名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以分其军、政、财三权,使宰相无法独揽大权。使皇帝掌握的权力超过了历朝历代。为消除藩镇割据的局面,对独霸一方的节度使,采取「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的办法,逐步从地方调回都城任闲职,其原领州郡由朝廷控制,委派文官任知州、知府,直接对朝廷负责。规定地方财政每年赋税收入,除支度给用外,凡属钱币之类,「悉辇送京师」。在科举方面,宋太祖打破常例,以殿试的方式对考生进行最终的考核。这样一来,北宋王朝的官僚阶级队伍得到了壮大,从中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政治家,巩固了政权。
北宋的「强干弱枝」、「重文轻武」政策,虽然成功地削弱了地方权力,使宋朝中央集权得到强化。这对政治稳定,结束分裂局面和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使宋朝国祚延长,但却造成宋代的国力积贫积弱,使财政拮据、地方权宪过小、军队战斗力削弱、外患深重等消极后果。北宋的外敌主要有辽国(其前身即契丹)、西夏和金国。尽管宋室耗费大量银、绢向它们缴纳岁币,始终改变不了被动挨打的状态。最后亡于外敌之手。
北宋虽然外患深重、积贫积弱,但在内治方面,却是非常成功的,宋代的经济、文化、科技之强,人才之盛较之汉唐有过之而无不及。
宋初几十年间,全国耕地扩大了将近一倍。由于实施两税法、代役制和租佃制等新的经济制度,从而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随之而来的是:人口的增加,垦田面积的扩大,铁制工具制作进步,耕作技术的提高,农作物的种类和产量倍增等等。据统计,宋太宗至道三年(公元997年),北宋户籍上有413万多户,而到宋仁宗嘉佑八年(公元1063年),北宋户数已逾1246万多户。宋太宗至道二年(公元996年),耕地有3亿多亩,而至宋真宗天禧五年(公元1021年),增至5.2亿多亩。农业经济的迅速发展促进了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北宋的造船、矿冶、纺织、染色、造纸、制瓷等手工业,在生产规模和技术上远超唐代。商业市场打破了旧的格局,大小城镇贸易盛况空前,都市商业十分兴旺繁荣,十万户以上的城市达四十多个,而宋都开封更成为全国的商业中心。
开封在北宋时又称东京(东都或汴京)。据记载,东京的手工、商业多达一百六十行,沿街店铺林立;闹市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通宵不绝。在京都市场上,各地货物琳琅满目,甚至日本、朝鲜、阿拉伯等国的商品亦有买卖。而北宋为了应付贸易及商业发展的需要,还发行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纸币的出现及广泛使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其社会经济的发达,由此亦可见一斑。宋人孟元老曾撰《东京梦华录》,详尽描写宋东京的繁华,当时开封城中有闹市、有酒楼、有茶馆、有妓院,城中夜市至三更方尽,五更时分又再燃灯开张,夜以继日,人烟不断,可谓「不夜城」。此外,画家张择端还画了一幅《清明上河图》。这幅长卷通过描绘汴京的风物,使近六百人跃然纸上,成为中国绘画史上不朽的佳作。上河是宋时民间对清明祭祖坟之谓,意同「上冢」。该画描绘出清明时节东京东角子门内外及汴河两岸的繁荣热闹景象,但见桥上车水马龙,商贩云集,行人络绎不绝,表现出当时中国第一都会的繁荣兴盛。
在史学和文学方面,北宋有着极高的成就。其间名人辈出。宋朝的科举制度使文人得到了可以自由发展的空间。史学方面,北宋欧阳修等编纂《新唐书》,对唐史的保存,有很大的贡献。而司马光主编的钜着《资治通鉴》,更是编年史的典范。《资治通鉴》自英宗治平三年(公元1066年)始修,至神宗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成书,前后历时十九年。在《进资治通鉴表》中,司马光曾说「臣之精力,尽于此书」。该书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将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中王朝的兴衰、政治的得失记载下来,为后代帝王统治提供了重要借鉴,它对史学和文学的影响力至今不衰。除史学之外,北宋的文学发展,也在中国文坛上起着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宋词」,更是唐诗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另一座丰碑。北宋的词人辈出,如晏殊、欧阳修、柳永、苏轼、秦观、周邦彦等等。柳永、周邦彦的词以绮艳著称,而豪放派的苏轼则最为后世所熟识。北宋在散文的成就也是巨大的,其中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并称「唐宋古文八大家」。在北宋文学家的努力下,使自唐代韩愈以来的古文运动取得进一步的成功,当中有许多作品传颂至今。在散文、诗、词等文学形式发展的同时,话本和戏曲这类民间说唱文学也蓬勃发展,并为元代戏曲和明代小说的兴盛,打下了雄厚的基础。由此可见,北宋的文学成就,具有承前启后的划时代意义。
宋代也是科技文化的繁荣时期。尤其是闻名于世的指南针、印刷术和火药三大发明,开发和应用主要是在这个阶段。
北宋由于一建国即推行「强干弱枝」政策,到了中期便造成积贫积弱局面:对外软弱无能,屡受外敌进侵;对内吏治败坏,冗官冗吏充斥。有识之士深以为忧,遂生改革弊政之议,以扭转危机四伏的局面。北宋改革影响最大的是宋仁宗时期的庆历新政和宋神宗时期的王安石变法。但两次变法维新却屡遭保守朝臣及既得利益者的阻挠。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均以失败而告终。北宋逐步走向衰亡。
宋徽宗在位时期是北宋王朝最腐朽黑暗的时期。众多的农民倾家荡产无以为生,纷纷起事反抗暴政。其间以方腊、宋江先后领导的农民起义影响最大。以山东梁山泊为据点的宋江农民起义,转战于山东、河北、河南、安徽、江苏北部一带,并屡次打败官军。最后宋江等被朝廷招安,宋徽宗因素爱奇石玩好,时常在民间搜刮珍宝,并用大船运回京,每十船组成一纲,称为「花石纲」,许多百姓因而家破人亡,东南地区的杭州一带受害尤烈,终于激起以方腊为首的民变。朝廷不断派重兵镇压,均未成功。后来改派被招安的宋江队伍参与围剿,才于宣和三年(1121年)消灭起义军,方腊被俘并于同年八月被处死。宋末农民起义虽然都归于失败,但却大大地动摇了宋室的统治。
与此同时,北方女真族所建的金国崛起。宋室为了收复燕、云诸州,便联金灭辽,但其虚弱也为金国所洞悉。就在灭辽的同一年,即徽宗宣和七年(1125年)冬,金兵分兵两路大举南下侵宋。东路大军由斡不离指挥,西路则由粘罕指挥,共同进攻太原。此时,宋朝的局面已经大乱,徽宗迫不得已将皇位让于太子赵恒,是为宋钦宗。寄希望于能改善局面,抗拒金兵,以扭转不利局势。此时,金兵已到达黄河岸边,直迫宋都开封,宋徽宗逃至金陵(今南京)。北宋军队在丞相李纲的指挥下,击退了金军,暂时制止了金国的南侵,但由于徽、钦二帝的无能,一心想和金国求和。他们先后答应割地赔款给金国,又罢免了李纲等忠臣,使得金兵更加肆无忌惮。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军攻陷汴京。靖康二年(1127年)春,金废宋帝为庶人,立宋臣张邦昌为皇帝,国号楚。至此,北宋王朝宣告灭亡。其间共历七世九帝,享国一百六十八年。
(公元1127年-1279年),始于高宗赵构,终于卫王,共9帝。南宋王朝极其懦弱,偏安一隅。从赵构开始,一朝皇帝全无作为,奸臣当道,堪称最软弱的王朝。
高宗赵构(1107-1187)公元1127-1162年在位,在位36年
高宗赵构,宋徽宗第九子。1127年即位于南京(今商丘),史称南宋,1138年迁都杭州。冤杀主战派岳飞,向金朝屈膝投降。在内,则大修宫舍,穷奢极欲,只图偏安。彻头彻尾的昏君。1162年,让位给太子,自称太上皇。死于1187年,时年81岁。
孝宗(1127-1194) 公元1162-1189年在位,在位27年
孝宗赵伯宗,字永元。宋太祖七世孙,秀王的儿子。1162年即位,恢复岳飞的名誉,开始抗战,但被打败,与金国议和,史称“隆兴和议”。1189年,禅位与其子,称太上皇。1194年死,时年68岁。
光宗(1147-1194)公元1189-1194年在位,在位6年
光宗,孝宗第三子。即位时已40多岁。不仅政治昏聩,而且惧内,其皇后李氏是历史上有名的妒妇。1194年退位,死于1200年,时年54岁。
宁宗赵扩(1168-1224)公元1194年即位,在位31年
宁宗赵扩,光宗第二子。1208年,与金国签定屈辱的“嘉定和议”。死于1224年,时年57岁。
理宗赵昀(1205-1264) 公元1224年即位,在位40年
理宗赵昀,宋太祖十世孙。宁宗无子,死后杨后立理宗为帝。确立了朱熹道学的统治地位,1234年,联合蒙古灭金。此后,政治日坏。死于1264年时年60岁。
度宗(1240-1274) 公元1264年即位,在位11年
度宗赵祺,理宗侄,父赵与芮。即位后沉迷酒色,权臣贾似道专制,朝政日败,南宋危在旦夕。死于1274年,时年35岁。
恭帝(1271-1323) 公元1274-1276年在位,在位2年
恭帝赵显,度宗嫡子。即位时才4岁,1276年,元兵攻破临安,恭帝被俘,1288年,忽必烈强迫他到西藏出家,成为高僧。1323年,被赐死。时年53岁。
端宗(1269-1278) 公元1276年即位,在位2年
端宗,恭帝兄,度宗庶子。在福州即位,即位后,兵败逃亡,途中病死。时年10岁。
卫王(1272-1279) 公元1278年即位,在位1年
卫王赵丙,度宗第三子,兵败后,被元兵逼迫,丞相陆秀夫负卫王投海自尽。时年8岁。
刘宋(420~479),中国南朝第一个王朝刘宋(420~479)。刘裕创建。都建康。宋初疆域北以秦岭、黄河与北魏为界,西至今四川,西南至今云南,南至今越南横山,东和东南直抵海滨,是东晋南朝时期疆域最大的王朝。
刘裕早年曾为北府兵将刘牢之参军。桓玄篡晋后,刘裕联合部分北府旧人举兵攻灭桓玄,从此掌握晋室军政实权 。元熙二年(420),刘裕代晋称帝 ,改元永初 ,国号宋,历史上又称刘宋。刘裕鉴于东晋门阀专政、王权弱小、方镇割据的积弊,在中央任用寒人掌典机要,地方则多由宗室出任方镇,以求加强专制皇权。刘裕还采取了一系列抑制豪强兼并,减轻人民负担和恢复农业生产的措施,使农民的境遇有所改善。永初三年(422)刘裕死 ,长子刘义符继位 。两年后 ,大臣徐羡之等废杀义符 ,立其三弟刘义隆为帝(宋文帝)。刘义隆继续执行刘裕的政策,在东晋义熙土断的基础上,清理户籍,下令减轻或免除人民积欠政府的逋租宿债 。劝农、兴学、招贤,开炉铸钱。人民得以休养生息,社会生产有所发展,经济文化日趋繁荣。宋文帝元嘉之世是东晋南朝国力最强盛的时期,史称元嘉之治。刘宋时,黄河以北的北魏日益强大 。早在刘裕统治末年 ,北魏已陆续夺去滑台(今河南滑县东)、虎牢(今河南荥阳汜水镇)和洛阳等重镇。北魏统一北方后,又调集60万大军南下,直抵瓜步(今江苏六合东南),准备渡江进攻建康。由于江淮人民坚壁清野,魏军抄掠无所获,人马饥乏;加之宋军在沿江数百里内建立起坚固的防线,魏军只得北撤。魏军的南侵,对江、淮、青、济广大地区进行了前所未有的野蛮破坏,宋朝国力从此大为削弱 。元嘉三十年(453),太子刘劭杀文帝自立。同年,文帝第三子江州刺史武陵王刘骏起兵诛劭,即帝位,是为孝武帝。他为了加强对地方军政的控制,无论长王临藩或素族指皇族以外的土族)出镇,都派典签分掌实权,严加监视。诸王和镇将因遭疑忌,先后起兵作乱,于是皇室内部,君臣之间,相互残杀,愈演愈烈。被疑忌的文臣武将,有的被杀,有的叛国投敌。刘宋失去了淮河以北大片土地,南朝疆域再次缩小。
元嘉以后,宋王朝对人民的剥削亦日益加重。当时实行计资分等纳调,地方官为了提高户等以增加税收,阶级矛盾十分尖锐 ,小规模的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