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战役之英缅战争
- 2016-08-15 16:52
- 世界历史故事大全
- 作者:小编
- 来源:网络
伊洛瓦底江饮恨在英国铁蹄下
缅甸是中南半岛上最大的国家,位于中印两国之间,是连接南亚与东南亚的纽带, 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早在16世纪初叶至17世纪70年代,缅甸就成为欧洲殖民者争夺的目 标。
18世纪中叶,英国取得对印度的控制权后,即觊觎缅甸,多次派人前往缅甸谈判, 企图迫使缅甸与其签订不平等条约,并以此为名进行侦察活动,积极为其对缅甸殖民扩 张做准备。19世纪初,英国逐步在印度站稳脚跟,为了打通印度与马来半岛英属殖民地 的联系,并打开从西南入侵中国的门户,进一步扩大其对亚洲国家的殖民侵略,便把侵 略扩张的矛头指向了缅甸。在1824年至1885年的60多年时间里,英国殖民统治者连续对 缅甸发动了三次侵略战争,最终侵占缅甸全境,使缅甸沦为英属殖民地。
第一次英缅战争发生于1824—1826年。英国殖民者在多次诱迫缅甸缔结不平等条约 失败后,即不断在阿拉干、曼尼普尔、卡恰尔和阿萨姆等地区挑起事端,恶化边境形势, 为其发动侵略战争制造口实。1824年3月5日,英印殖民当局以缅甸出兵卡恰尔,进攻有 争议的内夫河口刷浦黎岛英守军,威胁了英属印度的安全为借口,对缅甸发动了第一次 侵略战争。
入侵英军分为三路:第一路沿布拉马普特拉河进入北方的阿萨姆地区,第二路进攻 西南部的阿拉干地区,第三路从海上进攻缅甸南部。战争首先在阿萨姆打响,英军在遭 到缅军顽强抵抗,付出沉重代价后,于1825年1月攻占阿萨姆首府。而在阿拉干方向, 缅军在班都拉将军的指挥下,于1824年5月初,渡过内夫河,主动出击,一举攻下英印 吉大港地区重镇拉特纳帕兰和拉木。英国殖民当局极为震惊,唯恐缅军乘胜进攻吉大港, 急忙调兵增援。但由于5月间从海上进攻缅甸的英军攻占了仰光,缅军主力奉命回师南 下,阿拉干战场形势转而对英军有利,英军转守为攻,于1825年3月攻占阿拉干首府, 随后控制了阿拉干全境。从海上进攻伊洛瓦底江流域是这次战争英军主要作战方向。
1824年5月9日,英军一支由66艘战舰、1.1万人组成的庞大舰队从安达曼群岛驶向缅甸 南部沿海,乘缅军主力尚在西部边境地区,南部沿海兵力空虚之机,在仰光登陆,攻占 了仰光、勃古等海岸城市,从南面直接威胁缅甸中心地区。缅甸政府急调部队据守仰光 以北阵地,并召班都拉率军回师南线。11月,缅军6万多人冒大雨和酷热,翻山越岭, 赶回仰光前线。12月1日,班都拉率部向驻守仰光的英军发起总攻,但由于双方武器装 备差距太大,缅军最好的武器也只是18世纪的滑膛枪。英军以逸待劳,缅军长途跋涉, 疲惫不堪,又加之英军增援部队陆续到达。因此,缅军几次进攻失利,伤亡惨重,被迫 退守仰光西北掘壕固守。
1825年3月,英军沿伊洛瓦底江北上,对班都拉劝降不成,即对缅军阵地发起猛攻。 班都拉将军亲临前线指挥作战,不幸中弹身亡,缅军陷入混乱,英军趁机攻占了缅军阵 地。4月3日,英军又占卑谬,因进入雨季,不敢继续北上。班都拉之死和英军不断入侵 缅甸腹地,动摇了缅甸统治者的抗英决心,缅王接受议和派建议,于9月派人与英方谈 判。英方提出的割地、赔款等苛刻条件引起缅方义愤。10月,缅政府重新组织1万多人 的部队,向卑谬的英军发起反攻。缅军虽给敌以有力打击,但英军大批援军赶到后,反 攻仍遭失败。
1826年2月,英军长驱直入,占领蒲甘,逼近缅甸首都,缅甸政府被迫接受英方提 出的谈判条件,于2月24日与英殖民者缔结了和约。至此长达两年之久的第一次英缅战 争结束。根据条约,缅方割让阿拉干和丹那沙林两地给英方,赔款100万英镑。战争给 缅甸各族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使独立的缅甸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英国殖民当局 虽然取得了进一步入侵缅甸的桥头堡,但在缅甸人民的顽强抗击下,也付出了沉重的代 价,侵缅英军4万多人,约有1.5万人葬身战场,消耗战费1300万英镑。
第二次英缅战争起于1852年。英殖民当局在取得第一次英缅战争胜利后,侵略野心 恶性膨胀,不但不满足于割地赔款,还想获得更多的政治、经济利益。在与缅甸进行多 次缔结商约的谈判未果后,以缅甸整治仰光港口,惩处英商违法犯罪活动“虐待英商” 为借口,派分舰队进至缅甸沿海地区,掠走缅甸商船,杀害缅方船员,炮击岸防工事, 进行海上封锁。同时,还向缅甸政府发出最后通牒,要挟缅方作出更大让步。缅方拒绝 了英方无理要求,英国将领戈德温遂于4月初率2万余人从丹那沙林向缅甸发起进攻。此 次缅甸政府没有像第一次英缅战争那样组织积极抵抗,英军仅用了8个月就侵占了下缅 甸地区。不堪忍受英国殖民统治的缅甸各族人民展开了长期顽强的斗争,英殖民当局用 了5年时间才控制了这一地区。1862年,英国殖民者把阿拉干、丹那沙林和勃固三个地 区合并组成“英属缅甸”,加强了对下缅甸的殖民统治。
1885年英殖民者又发动了第三次英缅战争。19世纪中叶,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 始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帝国主义列强为扩大商品市场,掠夺原料产地,竭 尽全力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英殖民者为将缅甸划入自己的势力范围,防止别国插手, 于1885年10月22日,借口缅甸政府对英资孟买缅甸贸易公司贩运柚木偷税漏税活动处以 罚款,是迫害英国商人,向缅甸政府发出最后通牒。11月9日,缅甸政府部分答应了英 方要求。尽管如此,早已准备好的英军还是发动了第三次英缅战争。11月14日,装备精 良的英军1万多人,沿伊洛瓦底江向曼德勒方向发起进攻。由于缅甸政府没有必要的思 想和军事准备,英军未遇多大抵抗,仅用了14天就占领了曼德勒。1886年1月1日,上缅 甸被宣布为英属殖民地。英国殖民者的强盗行径激起了缅甸各族人民的强烈反抗,各地 抗英斗争此起彼伏,声势浩大,给侵略者以沉重打击。英军占领曼德勒以后,增兵4万 人,耗费大量军费,花了10年时间,才把各地的抗英斗争镇压下去。中国人民曾协助缅 甸人民抗击英国侵略者。第三次英缅战争中,云南地方官曾派腾越都司李文秀到缅甸了 解战况。后来李文秀率部500余人去缅甸参加抗英斗争,最后战死疆场。
英缅战争对缅甸的社会历史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断了缅甸封建专制王朝独立 发展的进程,使缅甸从一个独立的国家沦为英属印度的一个省,为英国大量掠夺缅甸资 源,扩大殖民侵略,打开了通路。纵观3次英缅战争,缅甸之所以失败,固然有其是一 个落后的封建王朝,在政治、经济、技术上都比不上英国殖民主义者等原因。但战争指 导上的失误则是缅甸失败的根本原因。
首先,缅甸统治阶级内部缺乏坚持抗击英国侵略者的决心和勇气,未能组织有效的 抵抗。第一次英缅战争,缅甸政府尚能积极备战,组织抗击英军入侵,虽然双方武器装 备差距很大,但在3个方向上均给英军以重创,迫使敌进行了长达两年之久的战争,付 出了惨痛代价才占领了阿拉干和丹那沙林地区。而这次战争的失利也在于,缅甸统治集 团内部对战和问题始终未形成一致意见,总是幻想侵略者能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因此, 在英军进攻的紧要关头,主和派就占了上风,使缅甸政府丧失继续抵抗的信心,被迫签 约求和。到了第二、三次英缅战争,缅甸政府表现得更为软弱,既无必要的思想和军事 准备,又无实际组织大规模抵抗的能力,以妥协苛且偷安。结果,英军在两次战争中分 别只用了8个月和14天就占领了下缅甸和上缅甸。而战后英军用了10年的时间才平息了 各地抗英游击战争,这也从反面说明了,如果各族人民规模浩大的抗英斗争能有一个坚 强统一的领导,缅甸一定能够打败英国侵略者的。
其次,缅甸统治者在战略上顾此失彼,缺乏统一运筹能力。第一次英缅战争中,英 军以英属印度为基地,在战略上采取声东击西,先在阿萨姆挑起战火,吸引缅军主力于 西线,而后乘缅甸南线兵力空虚,利用海上优势,以1万多人在南部沿海登陆,轻而易 举地拿下了仰光。此时,缅军在西线集结了6万多人的部队,并在班都拉的率领下主动 出击入侵之敌,一举攻占了吉大港地区的两个重镇,引起了敌极大恐慌。 这时缅甸政府如能以少量部队在南线牵制英军,阻敌北上,并指挥主力部队乘胜向 吉大港、孟加拉方向进攻,必将扭转被动局面。可缅甸统治者却舍近求远,急将主力调 回南线。6万大军冒大雨和酷热,翻山越岭,用了4个月时间,行程500多公里,赶到仰 光前线,对英军发起总攻。而英军则利用这段时间调整部署,增援仰光方向,以优势武 器装备,以逸待劳,很快就击退了缅军的进攻。此役,缅军伤亡5000多人,英军只损失 不到400人,使缅方在军事上遭受严重挫折,已无力挽回败局。
第三,缅甸统治者对英国殖民者的侵略企图缺乏警惕和戒备。英殖民当局为扩大殖 民统治,总是以谈判、经商、探险等和平手段为掩护,深入对方境内进行侦察、间谍活 动,为其发动侵略战争做准备。对此缅甸政府缺乏应有的防备,给了敌以可乘之机。如: 早在1795—1811年,英国就通过东印度公司6次派遣使者进入缅甸,一方面企图诱迫缅 甸当局签订不平等条约,另一方面深入了解缅甸社会各方面情况,积极为英国对缅甸殖 民扩张出谋划策;第一次英缅战争结束后,英印总督派往缅甸的大使,利用其可参加缅 王早朝的特权,暗中了解和掌握了缅甸统治集团内的大量情况,并借机组织间谍活动, 给英国当局进一步在缅甸扩张提供了重要情报;英印政府占领下缅甸后,即加紧向上缅 甸渗透,英印驻缅甸总督亲自率代表团到上缅甸访问。他们在上缅甸逗留长达两个月, 虽未达成任何协议,却收集到了大量缅甸的政治、经济、交通、资源、气候等重要情报。
第三次英缅战争爆发后,英军就拿着事先绘制的伊洛瓦底江沿岸缅军要塞分布和地形图 作战,掌握了战场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