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靖宇只身对抗数百日军

  当时日本随军记者写的《阵中纪实》说,日伪军这六百多人由于与杨靖宇连续作战,很长时间没有吃饭,没有得到休息,气温又在零下三四十摄氏度,所以不断有人冻晕而倒。到天亮的时候,就剩下了五十多人实在走不动了,上午九、十点钟的时候,被日本的运输队接走了。就这样,杨靖宇只身一个人吧,和这六百多人斗了一宿……最后他是胸中数弹,壮烈牺牲,时间是1940年的2月23日下午四点半钟。当时,围攻的日伪军,不敢相信他们杀害的真是大名鼎鼎的抗日名将杨靖宇,叛徒程斌赶来确认。据伪《协和》杂志记者事后报道,带队的警佐西谷听说他们真的杀了杨靖宇,一点没有感到快乐,反而呜呜地哭了起来。

  陈晓楠:各位好,这里是《凤凰大视野》,今天我们将会继续讲述东北抗战将领殉国的故事,新中国成立前夕1948年,中共黑龙江省委决定在松花江边建立一座东北烈士纪念馆。其中东北抗联将领杨靖宇是主要的纪念者之一。筹备期间,纪念馆的工作人员遇到了一个难题,由于战争年代,很多机密档案无法保存,在编写杨靖宇将军的简历的时候,他们甚至不知道将军是哪人,出生在何地,家里尚有何人?

  父亲马尚德是抗日烈士杨靖宇?

  为搞清烈士的身世,黑龙江省委特派了一个调查组,赶往杨靖宇年轻的时候,曾活动过的安徽河南一带去调查,他们此行结果如何呢?

  解说: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当“淮海战役”的炮声响彻黄河两岸时,确山县城不时有人民解放军的大部队经过。这些大部队,多是从东北战场开过来的第四野战军。那些日子,李湾村的马从云、马锦云兄妹俩,每天都从村子赶到县城,看到大部队经过时他们就上前打听,同志,你们部队里有叫马尚德的人吗?他是我们的父亲。兄妹俩是从母亲口中得知父亲的名字,他们听母亲说,父亲于1929年到东北抗日去了,当时兄妹俩一个年仅一岁,一个出生才一个多月。

  1945年日本投降后,已病危的母亲把兄妹俩叫到床前说,日本鬼子投降了,你们的爹很快就要回来了,记住,他叫马尚德。这是当年马尚德在开封读书时的照片,也是他留给家人唯一的照片,这张照片曾被家人藏在墙缝里,即使在逃难中,也把照片缝在棉袄里。

  母亲去世后,马从云、马锦云兄妹俩凭着这张照片,在南下的部队中寻找父亲的影子。但是他们失望了,一种不祥之感袭上兄妹俩的心头。1948年,中共黑龙江省委筹建东北烈士纪念馆,人们查找到一张杨靖宇烈士当年的履历表,履历表年代久远,但上面依稀写着马尚德,号润生,到东北后曾用名杨靖宇。

  朴春姬(东北烈士纪念馆副馆长):杨靖宇的事迹呢,实际上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就广为传播。那么到底杨靖宇是哪儿的人?这个问题呢有多种说法,有的人呢就说他是安徽人。

  王晓君(杨靖宇烈士陵园管理处处长):在建国初期有一篇报道,报道了杨靖宇将军的事迹。写的也是杨靖字,这个安徽人。这份报纸恰巧被当时他在哈尔滨工作期间的一位老同志看到,他看到之后就说,这个不对啊,我和杨靖宇将军在一起工作过啊,听他的口音应该是豫南的。

  朴春姬:马尚德是河南人哪,他,我们当年在河南,发动农民运动的时候,我们都是一起从事过,杨一辰马上就给河南省,他的所在地确山县挂电话。

  解说:凭着这张烈士残缺的履历,1951年夏天,黑龙江省委派出的调查组,在河南确山县李湾村找到了杨靖字烈士的子女,马从云和马锦云。得知父亲马尚德,就是耳中详知的东北抗日英烈杨靖宇,兄妹俩抱头痛哭。1953年冬天,马从云夫妇被邀请到哈尔滨,参观东北烈士纪念是不?山边有许多散住的一些老百姓,那么这些老百姓在某种程度来讲,就是抗联的衣食父母,敌人看到抗联和群众的联系主要是这个,那么它就想了一个办法,就是说采取归屯并户,就是把山边的老百姓统统地给你撵到山下来,它选择一个靠火车道啊或者是公路比较近的地方,建立一个大屯。

  刘善业:最小的屯子是五十户,有一百户的、一百五最大二百户,四周修上土墙,还有的是拉上铁丝网,四个角修上炮楼,农民出入都给你进行严格的检查。

  赵俊清:谁家今儿来人了,谁家人多了人少了,它能够都掌握。那么要是抗联呢,它要想进入这个大屯子必须得攻打,所以说和老百姓基本就是这个断绝联系,特别是有一些抗联比较集中活动的地方,敌人也是非常狠毒,它把这部屯搞成叫做什么呢?叫做武装部落。所谓武装部落就是啥呢,有这个伪军,或者伪警察看守的部落。配有一定武装的,就是以前起码就是不在三九天住宿的时候,可以到老百姓家去住,那么现在山边这些房,老百姓都被撵到山下去了,而且这些房都烧毁了,抗联很难和老百姓取得联系。老百姓想有心去供应,你很难在敌人这眼皮底下去,把粮食运到抗联的手里去,那么想当兵,想参加抗联你也走不出去。

  刘善业:东北老百姓都被圈起来了,你抗联你接触不到老百姓,你又没有吃的。你说你这个时候怎么办?你就是有时候有钱你也买不着,因为那个东西都是配给的,你根本就得不到。

  解说:在日军分化下,杨靖宇的抗联第一军逐渐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赵俊清:一开始归屯的时候,群众这些保甲长还都对抗日,还挺有认识的,还挺支持抗日的,给抗日联军提供粮食啊,提供布匹啊,提供油啊,就吃的油啊等等。那么以后这些人被揭发了以后,因为日本人统治是非常严酷的,就是宁安的东京城这块,一共有十九个保甲长,结果呢都被逮捕了是不,完了有的被杀害了。就是因为他们替抗联筹集军粮,给抗联办事。

  衣食窘困下遭受叛变

  解说:由于日军利诱和不堪艰苦的生活,1937年至1938年间,杨靖宇抗联第一军的军需部长胡国臣,和政治部主任安光勋相继叛变投敌,两人向日本人进言,要消灭杨靖宇,必先除掉抗联第一军的一师。

  刘善业:一军一师的师长程斌,那是杨靖宇的左膀右臂,而且这个人抗日很坚决,也非常能打仗,也很有威望,但是这个人反过来也很孝顺。他有一个母亲,他说你只要把他母亲抓来,他就会投过来。

  解说:1938年5月,已投敌的原军需部长胡国臣,带着日本人来到了程斌的家里。

  刘善业:当时程斌就说了,他说,大家也看到这个情况了,日本人围剿的非常紧。这个公路已经修到山上了,咱们现在的处境是越来越困难,我已经为国尽过忠了,我母亲和我哥哥被抓去了,我现在我得要尽孝了。

  解云清(辽宁大四平乡村民):他们去搜了三回啊,头两回呀,也挺认真的就不降啊,也不想。后来他大哥说,你看咱们这三十多口的老的老小的小,你也要不降,咱们这三十多口家不就都完了吗。

  朴春姬:程斌的姥姥,知道程斌叛变的事实之后呢,很是生气。后来他的妈妈呢,也不认这个儿子了。他的姥姥呢也说,我生着不用贼养,我死了不用贼葬。

相关故事

精彩评论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