况青天——况钟

  况钟( 1383—1442 ) ,明江西靖安人,字伯律。出身小吏。永乐时历任礼部主事、郎中。宣德五年( 1430 )出任苏州知府,严惩贪吏,与巡抚周忱奏请减免江南重赋。

  创“刚运簿”,设置“济农仓”。连任苏州知府十三年。卒于任上。

  况钟任苏州城的太守,在苏州做了许多有益于百姓的事情,他在苏州人民心目中是“青天”,人称他为“况青天”。在况钟身上发生了三次离任三次留任的感人故事。

  况钟第一次离任是在宣德六年。因为他的继母死了,按照当时的礼制,必须辞官回原籍老家守孝。要等3年守孝期满,才能继续为官。奸吏们都乘机大肆的为非作歹。

  老百姓深知这班恶人敢于再次猖狂,是因为况钟不在的缘故,所以都十分怀念况钟。当时老百姓每人都唱这首民谣:况太守,民父母,众怀恩;回去后,愿复来,养田叟。

  史书曾记载说:“家家齐唱况青天。”长洲县民顾荣等37580余人联名上书,列举了况钟很多政绩。苏州百姓2000余人向巡按御史金濂诉说:况知府“公正勤廉,奸弊尽革,民赖以安”。他们还派代表到北京去,上书朝廷,留况钟在任上居丧,以慰民情。明宣宗接受这一请求,命令况钟停止在家守孝,仍回苏州复职。这样况钟就在第二年的正月回到了苏州。他一到任,就坚决惩办了趁机横征暴敛的奸吏,法纪又严明了。

  况钟第二次离任是在宣德八年十月,这次是任期已满3年,照例要进京述职。况钟政绩优异,百姓怕他升官之后离开苏州,都怀着不安的心情。在他起程的时候,许多人都拥到街上,依依惜别。有的甚至拉住轿子,仆卧路中,舍不得他走。第二年春,况钟返苏复任,百姓兴高采烈.唱道:太守朝京,我民不宁;太守归来,我民忻哉!宣德十年( 1435年)春,明宣宗去世,英宗即位。当时得悉况钟可能调任,苏州府七县县民秦孔颜等8万余人联名上书,列举况钟治理苏州6年的政绩,请求留任。正统元年( 1436年)正月,英宗召见况钟,命他继续留任。

  当时,苏州府又有民谣唱道:

  况青天,朝命宣;愿早归,在新年。

  当况钟再次来到苏州的时候,苏州的百姓夹道欢迎他的归来。

  况钟第三次离任是正统五年。这次因9年任期已满,照例要官升一级。况钟奔赴京城,朝见皇帝,到吏部等候升调。一般地方官进京,少不得要带着搜刮来的金银珍宝,名产土仪,送给京城里的势宦权贵。当时流行一首歌谣说:知县是扫帚,太守是畚斗,布政是叉袋口,都将去京里抖。

  而况钟进京生活俭朴,住的房子没有讲究的陈设,平时吃饭只一荤一素,他作官多年,没有添置过田产。他很蔑视送礼逢迎的勾当。苏州的百姓依依不舍,设饯为况钟送别的人连绵数百里不绝。这时朝廷委派的新的苏州知府已经到任,但是苏州的百姓就是不接受。经过张翰等18000多人联名上书挽留况钟,最后朝廷决定撤回新知府,而是提升况钟为按察使,让他以按察使的官衔和正三品的俸禄待遇,继任苏州知府的职务,也就是升官不升职。

  正统七年的夏天,况钟积劳成疾,两次上疏请求解任 ,朝廷都没有批准。因操劳过度,于当年12月底在苏州病逝,终年62岁。

  况钟死后,苏州百姓十分悲痛,连做生意的也罢市停业,表示哀悼。治丧期间,松江、常州、嘉兴、湖州等领府赶来吊唁的人络绎不绝。第二年春天,灵柩运往江西原籍安葬。为了纪念况钟,苏州的老百姓在苏州金阊( chānɡ)门外杨柳湾为他建立了一座衣冠冢,并把他的遗像请进了苏州文庙。苏州和所属7个县的城镇都为他建立祠堂,立碑画像,按时祭祀,香火不绝。苏州西美巷内的况公祠至今保存完好,已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在苏州名园沧浪亭“五百名贤祠”内,还能看到况钟的砖刻画像“和青天之誉,公无愧焉”的赞语。

  苏州民间至今还流传有称颂况钟的传说。

相关故事

精彩评论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